看书屋 > 女生频道 > 千古奇英 > 80、神龙入佛

80、神龙入佛(2 / 2)

“阿弥陀佛!悟静!你有此想法,就说明你还根本没有入我佛之门。看来,老衲须向你多传受一些入门教义。悟静!汝愿听否?”

“悟静愿听!”

“汝愿学否?”

“愿学!”

“愿入否?”

“愿入!”

“南无阿弥陀佛!悟静!六根,哪六根?”

“《四十二章经》曰: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哪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六大,哪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也称六界。”

“六道,哪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也叫六趣、六凡。”

“六性,哪六性?”

“坚、温、暖、动、无碍和了别。”

“六用,哪六用?”

“不坏、摄持、离散、长养、自在和识别。”

“六形,哪六形?”

“方、圆、三角、半月、宝形、杂形。”

“六色,哪六色?”

“黄、白、赤、黑、青、杂。”

“四空,哪四空?”

“地空、水空、火空、风空。”

“《四十二章经》曰: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四大,哪四大?”

“地、水、火、风。”

“地、水、火、风,何以大?何以空?”

“地、水、火、风乃世间万物赖以成形之原质,故名‘四大’。世间万物因‘四大’之合而合,之离而离,并没有一个真实本体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

“善哉!善哉!”老方丈露出一丝微笑,道:“悟静言能至此,总算是入我佛门有望。有望入我佛门,再望做我之传人,汝可能持否?”

“能持!”

“既是如此,老衲还要考验考验你!”

“承蒙老方丈点化。”

“汝可知五眼六通之说?”

“五眼,为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六通为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嗯!如何得以五眼六通?”

“须四禅八定方可炼成。”

“四禅八定如何理解?”

“佛教认为宇宙由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限空间组成。它还把宇宙分为欲界、**、无**三个层次。欲界又分六种梵天,**分十七梵天,无**分四种梵天。不仅如此,佛教又把空间分为十方,东、南、西、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天(上)、地(下)。佛家气功就是用递进梵天的方法,增能开智识证‘天外之天,步步禅定’有修有证。修持的最高境界为十方圆满,即人身心之小宇宙与无限大宇宙圆融,所以又称大圆满。修炼大圆满的功法很多,密宗大圆满就是其中之一。修炼五眼六通,须以禅定为基础。四禅的初禅入门就是为断除食欲和淫欲为中心的欲界。四禅八定乃是密宗大圆满的基本功。

禅宗说:‘无边生死何有断,唯禅定登思维’。面壁参禅的功夫越深,就越能明心见性。定则身心清净,诸般欲念都已戒定。定则神清智朗、五眼六通观圆融。密宗大圆满认为,定能开发无漏妙慧,定能遥见无量佛刹;定能观十方众生;定能显现奇妙,能融人心与万物为一体。”

“善哉!善哉!”老方丈不禁点头赞道:“看来,悟静一定将此法修炼得炉火纯青矣!不知你进入初禅有何感觉?”

“进入初禅,身上有动、痒、轻、重、冷、暖、涩、滑的感觉,谓之八能。”

“就这些吗?你的精神境界如何?”

“有空、明、定、智、善心、喜、乐、解、脱、灵悟等感受,这叫十功德。”

“嗯!你既已炼过密宗大圆满法,汝可知佛教共分几宗?”

“弟子尚不能道清。请老方丈赐教。”

“阿弥陀佛!其实佛教宗派门户甚多,老衲也不能一一道明。不过佛教通常分为禅、教、律、密、净五宗。当然还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真言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曹洞宗等等。”

闻听老方丈这番言辞,悟静不忍问道:“佛教宗派如此之多,悟静敢问老方丈,弟子究竟应入哪一宗派?”

“哈哈哈!悟静!你休要忘记你的悟静法号。等老衲讲完之后,你自会领悟个中真谛。佛教各宗各派无非同出一辙,只是大同小异而已。”

“老方丈!这么多的佛门宗派,总有它们的区别所在吧?”

“善载!你可听我慢慢为你道来。少林达摩祖师在此面壁修行,创立禅宗。此后,二祖慧可于河北成安县匡救寺说法;三祖僧璨,即后来唐玄宗所追封的‘鉴智禅师’,其塔立于潜山山谷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于湖北黄梅县东北二里的冯茂山真觉寺;六祖慧能开法于户东韶关之南的宝林寺,代表南禅宗,而此间的神秀代表北禅宗。最后,还是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认。北数传而绝,而南宗传教广泛,一师传几个弟子,一改单传做法。于是禅风传遍中原华夏,各务其说,竟自为家。遂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这乃是南宗五家。”

“南北两宗分立,他们的宗旨教义是否有差别?”

“不!佛教各宗各派,唯以家风不同而有差别,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别。”

“其家风有何不同?”

“讲其家风,必讲其祖庭所在。南江绍兴嘉祥寺,金陵栖霞精舍以及山崖处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并为三论宗祖庭;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在南岳,三祖智凯于陈太建七年(575年)居于天台山,大弘祖业。山下国清寺就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再说当阳县玉泉山东麓的玉泉寺,智者大师曾在此讲经,还有宁波延庆寺。这三座寺院均为天台宗祖庭;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名慈恩寺。延请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慈恩寺并长安县兴教寺为慈恩宗祖庭;长安法顺和尚塔,五台山清凉寺以及陕西户县的草堂寺为贤首宗祖庭;律宗祖庭有终南山道宣律师塔,扬州大明寺,句容宝华山隆昌寺;真言宗祖庭有长安大兴善寺及青龙寺;净土宗祖庭有庐山西北麓东林寺,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的玄中寺,扶桑净土宗变尊此寺为祖庭;禅宗祖庭,不必细说。

但是老衲还要告诉你,六祖慧能肉身塔,真身至今犹存,供于宝林寺六祖殿内;镇江金山寺为云门宗道场;曹山、洞山为曹洞宗祖庭;河北正定临济禅师塔,江西宁州黄龙山永安寺,江西萍乡扬岐山普通禅院,苏州虎丘岩寺,浙江杭县径山寺,福建福清县黄山万福寺,为临济宗祖庭;金陵城内的清凉寺为法眼宗祖庭;此外,玄奘还开创了法相宗,亦名唯识宗。它把一切现象都分为两大类,心法是精神方面的,色法是自然现象方面的。密宗尊奉最高的神——大日如来,即摩诃毗卢遮那佛。据说,大日如来与释迦为同一佛,大日是法身,释迦是应身。密宗认为显教是释迦对一般凡夫说的法,密教是法身佛对自己的眷属说秘奥大法,都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也称真言宗。它正式传入中原,是在唐玄宗时。天竺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鲁番来到长安。善无畏死时自称九十九岁,说他的本师达摩掬多年八百岁。华严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与智凯同时的终南山僧杜顺,开创华严宗,著《华严宗法界观门》,是为华严宗的观法。其建立宗派,确立门户,却应从法藏开始。武则天命法藏讲《华严经》,甚得武后宠信。于是,法藏参与政治活动,得到三品官的奖赏,死后赠鸿胪卿。他还曾为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授菩萨戒,得皇帝门师之地位,声名极盛。”

“各宗派祖庭如此之多,乃我佛之大兴。其各自有何观点教义?”

“禅宗主张坐禅入定;密宗主张身、语、意三密相修行。身密是手结契印,语密是口诵真言咒语,意密是心作观想。净土宗提出快速成佛法,说念阿弥陀佛一口,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净土宗说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速生净土。它称人间世界为秽土,说阿弥陀佛世界,名极乐西方。

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描写极乐世界的情景说:‘人生在极乐世界,形象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随意所需,悉皆为念。若饮食时,百味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观。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楼观栏堂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天台宗认为真如是永恒的,绝对的,世界一切皆空,‘空’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空物质世界正是为了肯定‘真如’精神实体的不空。它表现了‘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空一切空,假中毕空;一假一切空,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这叫三一无碍。

天台宗还提倡止观,说是入涅磐之要门,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磐;华严宗认为,没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只有说尘和心都有‘待于缘’。这正所谓‘尘是心自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

“老方丈!禅宗分有南、北两宗,它们观点有何差别?”

“要讲南、北两宗的观点差异,还需要从头说起。禅是天竺语dhyāna一词音译的简称,意为思惟修,静虑。佛教把禅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定就是安静沉思之意。

梁武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从海道来到中国。从释迦牟尼起,历代师弟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他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

由于达摩不合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便转到北方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精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立文字’。所谓见性成佛,意思就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正,是最上乘禅。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人心安静象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发行,即一:报冤行,即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即得乐不喜;三:无所求行,即说‘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称法行,法即空无之理,谓无心而行。也就是说,他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世界,去追求超脱现实的真如世界,即舍伪归真。不但自无,还要无他。

达摩认为人类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类的无明、容尘障之故。达摩的‘行入’有四种修养方法: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曰‘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报怨行劝人们放弃一切反抗外来压迫的企图,做到‘逢苦不忧’。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随缘行劝人们放弃对外界是非善恶的区别,不计痛苦和快乐,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看作命运早已决定。第三,‘无所求行’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第四,‘称法行’教人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去行动。

达摩禅学虽然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所谓安心发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达摩禅法,实际就是渐修法。当时随他修禅的弟子甚众,其中的个‘博通群书,尤善老庄’的僧徒慧可,达摩认为他可以充当法嗣,要他表示,舍弃的决心。于是,慧可自己斩断一臂以表诚心,达摩这才把这件木棉袈裟赠给了慧可。据史传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粲,僧璨传法于道信(579~652年),道信传法于弘忍(601~674年)。于是,弘忍成为禅宗第五代传人。他居住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门徒多至千人以上。据说,他的本领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这和庄周的思想很接近。

弘忍的门徒之中,神秀早为上座并为教授师。有一天,弘忍宣传要选择法嗣,令门人各书所见,写成一偈,让他挑选。门人都推崇神秀,不敢作偈。神秀夜间在壁上定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指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见偈,唤神秀来,批评他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还未入门,你回去思改,再作一个来,如入得门,我付袈裟于你。神秀回房苦思数日,作不得新偈。

一个舂米行者慧能,是个不识文字的和尚,但他却能指出五祖弘忍门下第一大弟子神秀所写偈语是登门而未入室,尚未得道。而且慧能还请人代写一个偈,指责神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空无的观点看来,慧能的空无观比神秀彻底。

因此,弘忍选定慧能为嗣法传人,秘密给他讲《金刚般若经》,教他带着袈裟急速逃回新州原籍。一件袈裟从神秀手边突然失去,他当然不肯忍让。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两宗,慧能在岭南传顿教被称为南宗。因慧能传得木棉袈裟,徒众又盛,门徒之一的神会,冒险到北方争夺正宗地位。最后,南宗的正宗地位得到了公认。”

“看来,南宗和北宗的根本差异,从神秀一偈之中便完全体现。”

“善哉!南宗宗旨,不外净心、自悟四字。净心即心绝妄念,不染尘劳,自悟即一切皆空,无有烦恼,能净能悟,顿时成佛。由于慧能不识字,他讲佛不受佛教经论的拘束,采取佛教各经论中合用的句子,摆脱烦琐的解释,凭己意作出新的解释,大大丰富了南宗的佛语话头。

正如《六祖法宝坛经》解释四乘说:‘见闻诵读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无杂、且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所谓最上乘当是指南宗的禅法。最上乘离一切法相,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也就是说我即佛。慧能还认为北宗旧的坐禅方法,‘往心观净’‘长坐不卧’是错误方法。他在《坛经》中指出:‘住心观净,是病非禅。’作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这样一来,六祖废除了禅定的修行方式,但这实质是在扩大禅定的修行范围。因为禅定之目的,在于通过禅定达到否定客观世界真实性的目的。如能从思想意识上根本否认客观现实世界,又何必一定要用禅定之法?所以,六祖的南宗,否认外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认为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人的主观意识来决定。至于六祖的这一观点,老衲可以讲说一例,你自会领悟。”

“老方丈请讲!悟静甚感兴趣。”

“慧能自北南逃以后,在当时的广州制旨寺,有一印宗法师讲经,僧俗听众三千余人,慧能混在听众之中。

一日,僧徒辩论幡动的意义。一僧说,幡是无情物,它因风而动。另一僧说,幡不动,风自动耳。又有一僧说,因缘和合,所以动。

慧能听后,忍不住大声制止诸人辩论,说道:‘你们说这个动那个动,都不过是你们自己心动罢了。’印宗法师在屋外偷听,大惊。

第二天找到慧能,即拜慧能为师。慧能得到印宗等人的拥护,才开始宣扬南宗宗旨,与神秀的北宗抗衡。南宗创造佛,性质不异于庄周书所称的真人至人,是新创的中国式佛教。同于天竺的佛被赋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至高权力。强调心即是佛,我即是佛。南宗提倡无心禅法,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无心就是要无一切心,就象真如的本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所能,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于是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南宗教人无心,但仍强调要有自己的眼睛,‘须具自眼,莫依他人作眼,须具两只眼,照破两头事,莫只一只眼,向一边行。要向无佛处,坐大道场自己作佛。’所谓无心,只是口无所辩,避免是非的一种表现,内心却是并非无心。所谓具有两只眼,照破两头事,是说观察事物不受片面牵制的方法。如谓兀兀为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佛也不求,求佛菩提皆属贪欲,做个自由自在的人,也就是这样才算真正成佛。”

“老方丈!照如此说法,南宗主张内外无所俗求,那为什么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善哉!悟静问的好!你是说‘莫向身外求’,言外之意应向身内求喽?”

“是!悟静正有此疑问。请老方丈释疑。”

“其实这并不矛盾。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这便是慧能所说的见真佛解脱颂。所谓见真佛,就是众生心有觉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众生。因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成不成的关键在于悟或迷。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六祖甚至否认修行必须出家,也不须戒、定、慧。他强调无心,内外无所求,只是口无所辩,避免是非的一种手段,内心并不是无心。内心如木如石,内心如佛如空,一心向佛,自然身外无求,可立地成佛也。”

“老方丈!外在尘世,人情家事,尽入人心,如何对外无心,一心向佛?”

“禅宗认为凡人之所以无明,不理解真如,都是由于存在着‘我’与‘法’两种偏见。也就是‘我执’与‘法执’一个人没有放弃自己的主观精神作用,这便是‘我执’的‘妄生分别’。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只不过是幻觉,所以也必须破除‘法执’。

有人已放弃‘我执’而没有放弃‘法执’,禅宗就会肯定他放弃‘我执’否定他的‘法执’。这就是‘先照后用’,也叫‘夺境不夺人’。此中境即法,人即我。此种情况也就是说‘上苑花已谢,车马并骈阗。’悟静!汝可知此话之意?”

“老方丈容禀!悟静没悟错的话,这‘上苑花’即喻指境和法,‘车马’喻指人和我。”

“善哉!善哉!与之相反,有人放弃‘法执’,但仍坚持‘我执’。禅宗则会肯定他放弃‘法执’而否定他的‘我执’,那就要‘先用后照’,也叫‘夺人不夺境’。这种情况就是‘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敌人。’此话之意,你应该明白了吧?”

悟静闻听此问,立即回应道:“‘有芳草’就是‘不夺境’,‘无故人’就是‘夺人’之意。”

“善载!”老方丈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和‘法执’很好地接受禅宗,禅宗对此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时’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中‘月生海’即是‘不夺境’,‘人上楼’即是‘不夺人’。”

“老方丈!你讲了这三种人和情况,悟静已能分清是非、明心见性。下面我想老方丈就会讲到第四种人和情况了吧?”

“善哉!善哉!悟静果然顿悟得令老衲佩服。不错,这第四种人和情况,也就是最严重的。他们坚持‘我执’和‘法执’,禅宗则认为这是具有根本性的错误观点,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奔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即是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老方丈!我佛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尘,达到‘无我’之境界。这第四种人,是不是达到了彻底空无的境界?”(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社恐崽崽和顶流哥哥上综艺后爆火 重生天灾前,囤满物资再修仙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虐文女主身披马甲大杀四方 海贼:拳御天下 喵喵(1v1) 鸳鸯锁(1v2) 缚结(校园) 请君问梦 最强战神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