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婶婶吃着馍馍,她每每见到顾维安,总是热泪盈眶,亲切地问道:“孩子,您吃饭了吗?”
“我吃过了。”
顾维安回复着。
关于顾维安的事儿,杨家婶婶也听刘家村公社的人说起过。
“你家里那口子如今怀了身子,工作归工作,平日也要多上上心。”杨家婶婶吃过了饭,她拉着顾维安的手道,“毕竟小姑娘这期间啊,很容易多想。”
“婶婶。”顾维安点了点头,“我知道。”
两个人正一起唠家常,小李拎着一碗鱼汤敲响了杨婶子的门。
“顾师长。”
这鱼汤是杜建国刚做好的,小李考虑到男人肯定自己又不吃饭把粮食都交给需要的人,他对杜建国说明了顾维安的这种精神,杜建国当场表示让小李把鱼汤给捎过去。
“您还没吃——”
话还没说完,就被男人的咳嗽声给打断。
“小李。你来得正好。”
就像是所有的事情都算好了一般,男人把鱼汤接过来,递到杨家婶婶的面前,“大娘。这汤还热着呢,是杜伯刚做的,他的手艺,您尝尝对不对口味啊?”
杨家婶婶先前听说顾维安吃过饭,想来也是去了杜建国的家里吃的,就没有考虑什么,端起碗来把汤给喝了。
小李眉毛紧皱,顾师长一上午忙着开会,哪里又吃过饭?带的口粮分了,他刚刚想要给送的汤,也都给人喝了,他怎么就不想想自己!
可是这些话,偏偏被顾维安看自己的眼神,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
杨家婶婶这顿饭是吃的温饱了,但是顾师长呢。
走出杨家,小李端着空碗,一股脑儿将那些话,全部都给倾诉出来。
可偏偏顾维安说出的话,让小李无法反驳,他自认为自己的精神,未能达到那个层面。
今天从外地请来的专家们就要来了。
顾维安见小李仍旧是心事重重的模样,他道:“小李。马上把碗送到杜伯的家里,咱们即刻启程去火车站。”
下过雪的天很冷的,尤其是海城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风总是很大。
顾维安与小李推上大杠梁,小李的脸都被风吹得发紫,他们来到火车站,小李在站台上哈着气,“顾师长,您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把三害都处理好啊?”
“就快了。”
这三个字,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火车呼啸而至。
先前接到的电报上,并没有介绍今天要来的是一帮学生。
那群学生听说过原主之前的经历,也都顾维安露出赞许的目光。
小李掏出随身的小本,他已经订好了招待所,就等着这帮优秀的技术员们下榻。
晚饭时,几名学生针对自己对盐碱地的理解,提出了具体方案。
“同志们。”顾维安招呼着这群农大来的优秀人才,“比起其他的地方,我们海城是苦了些。但务必请你们,将三十多万的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今天这顿饭,还是咱们群众把自己家里最好的拿给咱们的。他们此时此刻,还在为下一顿饭做考虑。所以,咱们一定不能辜负群众对咱们的信任!”
应酬的场合,免不了喝酒。
等到酒席散去,小李搀扶着喝醉的顾维安准备回大院。
“顾师长,您说说,又不是非要喝这么多的。”小李替他披着大衣,“待会儿,您家属那边,我们还怎么交待!”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