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就会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活着回来就好。”
这次台风来袭,让大家有机会重回学生时代。无处消遣,连队带出来的发黄的图书,每个人都如饥似渴地读着,颇有考试前拼命三郎的冲劲。
于永乐有感而发,自己离开校门已经八年整,可是当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清晰如昨,许多趣事依然历历在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象牙塔里的江湖虽然不是血雨腥风,相互间的鄙夷、言语上的冲突、彼此闹的矛盾,或者为暗恋对象的归属形成的剑拔弩张的关系,或多或少。
许久不见的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印象模糊,相反,像放在角落里的玉石,轻轻一擦就变得光鲜剔透。
只奇怪当年闹的不愉快全都烟消云散了,可见时间确实是消化矛盾、隔阂甚至仇恨最好的灵丹妙药。
记得教自己历史的李老师,与李中堂的姓名一字之别,说话慢声细语,而且总是一副娘娘腔的怪声调,大家私下里给他起了很不雅的绰号。
李老师听说学生给自己起外号,已经窝了一肚子的火,又听说这外号是对他人身性别的攻击,这肚子里的火已经有点控制不住了。
恰逢期中考试,有道填空题是问清朝哪位大臣跟日本人签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一位仁兄在空白处的横线上大书李老师的名字。
这玩笑开大了,结果李老师新账旧账一起算,打了整整一节课的算盘,还没灭掉心中的火,课后还跟班主任告状。
班主任骂这学生欺师灭祖,罚他扫了半个月的地。
前段时间休假,于永乐问罗绍恒:“你还记得李老师吗?据说去年已经退休了。李老师私心太重了,眼里只有优等生,我们这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对他印象不太好。不过话说回来,你还真是个合格的清洁工,负责打扫教室半个月,我们班就摘掉了卫生脏乱差的帽子。”
罗绍恒哈哈一笑道:“别提了,那时候不懂事。我怎么会不记得他?今年过年还给他电话拜年呢。”
这几天闲来无事,于永乐有时间研究刻在桌子上的文献,粘贴在学习园地上的作文也都拜读过了。中国人喜书法、好涂鸦,每到一个新景点,墙上、树上“某某到此一游”的手笔,随处可见。
当然不用说这些爱好一定是在课堂上养成的,一张张面目全非的桌子就是证据。
虽然桌子上的字迹、图案歪歪扭扭,尚显稚嫩,难登大雅之堂,将来从这里走出伟大的雕刻家、书法家,也未可知。
天道酬勤,达芬奇画的鸡蛋,爱因斯坦做的板凳,刚开始不也是粗劣惹人笑话的吗?
这些学生作文遣词造句,倒是老成得很,并且网络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只是有些错误,不知道是粗心大意的结果,还是对我国变化百出的词句拿捏失准。
有一篇作文,批阅老师用红笔划出七八处笔误,比如“截至”写成“截止”,“践行”混作“饯行”等。
假如这些错误还情有可原,下面这位老兄闹的笑话,就让人不可接受了。
他把《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武断为灭绝师太,托尔斯泰如果还活着,一定跋山涉水远跨重洋,要饭都要赶到中国来向老尼讨说法,或者直接上国际法庭状告中国人侵犯著作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