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特别是东南一带寺庙林立。譬如说福建一地,本就山多地少,田地不够,方外又占据了大半良田,那些百姓无地可种,只能冒险出海去海外寻一条活路。麻六甲等地的中原人,大多都是东南人,或是他们的后裔。”
“你的意思,蒋庆之是要整顿东南方外?”
“爹,东南一代百姓过的艰难,蒋庆之出手整顿方外,这是要缓和矛盾。”严世蕃说道,“开海在东南,要想开海顺遂,就得掌控东南人心。蒋庆之此举便是为此而来。”
严嵩眯着眼,“可却树了大敌。”
“他的敌人还少吗?”严世蕃说:“儒家比之之方外只强不弱,勋戚,宗室……从蒋庆之执掌新政那一日开始,便该有得罪天下人的觉悟。否则,新政势必难成。
这也是我一直冷眼旁观不出手的缘故。我想看看他是如何在荆棘遍地的大明艰难前行,还是说……知难而退。”
“如今他对方外下手,这是知难而进!”
“爹!”
“嗯!”
“论勇气,蒋庆之此举便是在告之天下人,无论新政遇到了多大的阻拦,虽千万人,吾往矣!”
父子默然良久,严嵩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幽幽的道:“论勇气,为父,不及他!”
……
与此同时,数骑到了西苑外。
“长威伯令我等送来书信。”为首的骑士下马。
晚些,书信送到了嘉靖帝手中。
他打开书信看了许久,黄锦拿着一杯热茶等了许久。
“哎!”
道爷叹息一声,黄锦把热茶送上,接过了书信,收在信封中。他打开一个小木箱子,里面都是蒋庆之的来信。把这封信放在最上面时,黄锦不经意看到信封背后有一个字……
——利!
利?
是利器之意吗?
这个字写的颇为锐利,却有些潦草,可见是蒋庆之在不经意间写下的。
第二日,舆论突然发作。
“说是伯爷在南方冲着方外下手了,令方外纳税。”
刚送来蒋庆之书信的富城束手而立,李恬抱着孩子,低头逗弄着他,“大鹏,你爹来信了。”
刚满一岁的大鹏开口,“爹,爹……”
李恬笑道:“你爹回来听到这一声,会欢喜的原地蹦跳。”
富城微微一笑,“大郎君看着便是孝顺的。”
“孝顺好,不过夫君说过,莫要把养育之恩当做是要挟孩子的工具。养大孩子,爹娘也收获了许多。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其实是彼此成就。”
李恬对蒋庆之那些天马行空,乃至于离经叛道的想法早已习惯了。
“伯爷这话……”富城却觉得这不是人伦该有的父子关系。
李恬这才拿起放在桌子上的书信,打开,看着熟悉的字迹,因为这个坏消息有些纷乱的心便静了下来。
——前人赞颂杭州风光的诗词多不胜数,不过百闻不如一见。西湖美,适合饭后消食。灵隐寺倒是可以时常去转转……
介绍完杭州的风光后,蒋庆之笔锋一转,第一次和妻子提及了新政的事儿。
——杭州一役后,沿海倭寇荡然一空,下一步便是清理海寇,之后……为夫便会回京。
李恬心中一动,压制许久的思念之情突然迸发,她亲了大鹏一口,“大鹏,你爹要回来了。”
“爹爹爹!”大鹏叫嚷着。
“伯爷要回来了?”富城一喜,想着孙重楼那个憨憨也不知如何了。
“嗯!”李恬说:“倭寇也被清剿一空,不过这个消息要暂且守密,不可对外说出去。”
富城一怔,“这……这为祸大明多年的倭寇,竟然被伯爷剿灭了?”
李恬点头,眼中涌起了骄傲之色。
那是她的男人,是她孩子的父亲。
也是这个大明中兴的希望!
这一刻,李恬第一次想到了中兴这个词。
她真的看到了希望!
富城搓着手,“外面那些人都在叫嚣,说伯爷疯了,竟敢对方外动手。等倭寇被剿灭的消息传出去,那些人的脸……不知当如何。”
永寿宫中,帝王的声音带着讥诮之意。
“他们的脸,会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