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形容这个书房,就像一个书虫的住处,只要有墙壁就没有空下来的地方,因为每道墙都放满了书柜,书柜上也没有任何空间可多塞一本书,不但如此,甚至有两大堆书籍因没有位置放而杂乱无章地堆在地上。对爱书之人来说,这里可谓宝地,书的数量都足够开一家书店了。
我草草扫视过这里的书,大部分都是英文书。虽然我没实质的学过英文,但曾经因为好奇而买过一两本书籍自学,一些基本的字词还算看懂,但看一些长篇大论的文章就自问有心无力了。
所幸的是,我的词汇量刚好能理解书籍的内容,这里大概有一半书籍都是关于经济学,另外一半,一些是关于中世纪欧洲历史,一些是欧洲文学名著,剩下的就是中文书了。
趁我还在英文书堆中辗转翻阅时,林挚已经拿起一本书躲在角落里看得全神贯注了。
我走近他,问:“看什么呢?”
林挚抬头给我一个恍惚的眼神,看来是看得入神了,他不发一言随即翻转书本给我看。我凑近一瞧,那是一本手写日记。
我问:“这是谁的?”
林挚专注的目光再次回到书本上:“应该是这个屋子的主人吧。”
“难道是敏华的父母?”
“嗯,看名字应该是她的爸爸。”
我移开林挚身旁堆砌的书,坐在那个狭小的空位上,两人挤在一起看敏华爸爸的日记。
最早一篇日记在1907年,是敏华爸爸讲述和一位叫绾绾的女生相遇的经过,日记中有一段话:与绾绾相遇宛如梦一场,把我拐进命运的漩涡,预视了我的一生,但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悲喜与共的梦呢?
日记写了八年,中间未有一天中断过,满满的写了十多本,我们不是每一本都细看,但每篇日记内容十不离九都和绾绾有关,不是讲述两人的生活点滴,就是对对方的思念。
1908年,他们结婚了,1909年,诞下一个女儿,取名敏华,其后数年也分别诞下一子一女。
最后一篇日记写在1915年,绾绾因病过世,从此再无下文。
那篇日记中还夹了一张照片,一对男女面对镜头幸福地笑着,男的一表人才,女的秀丽端庄,相信他们就是敏华的父母。我仔细地端详那个男人,惊讶地发现他和敏华、林挚确实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林挚沉默地丢下日记,一脸闷闷不乐。
这时我想起昨晚敏华说的一段话。
“真是讽刺,曾经有多深情,之后就有多风流。”
“哥哥,你难道也认为这个男人是我父亲吗?”
“你不认同吗?”
“我只是觉得是不是也不重要,人们之间的羁绊可不是靠血缘这么肤浅的东西维系起来的。他们的作用就只是把我生出来而已,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是。”
林挚是认同的,我以为他会淡然地接受这一切,包括自己作为私生子被遗弃的可能,但是,我没料到他会对自己的生父母感到怨恨,即便他拼命隐藏,装作不在乎,在我眼中也只是原型毕露。
“拿毛巾上来吧,光是打扫一个书房也够花时间了。”我试着转移话题。
临近中午,我俩四处踱步试图走出这片荒凉的郊区。最终找到一条人工铺好的路,我们沿路踏步,路上渐渐看见稀疏的房屋和人影,最终走到一个小市集。我们买好菜后,便原路返回。
总算熟悉这里的环境了,不过相比以前实在是太不方便,看来要好好想办法了。
不过要说这里有什么吸引之处,大概就是它的星空吧。昨晚天空有点阴,夜空中除了乌黑的密云外,就只有阴冷的压迫感。这一晚云雾散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