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则是,十三国同盟在拿下‘雷门道’后,就改变了作战方针。
数百万的蛮夷大军,不再像一股洪流,一往无前的抢占地盘。
百川奔流的蛮夷大军,突然偃旗息鼓,逐渐收拢战线,将主要战力聚集在雷门道。
蛮夷大军突然收敛攻势,意图不可谓不明显。
鲁迅先生曾说过,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蛮夷大军已打下南境的边缘区,雷门道向外的南境地盘,全都在他们的掌控之内。
蛮夷大军仍要继续进攻,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急功近利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当初武林盟和邪道门派交锋,孙不同被灵蛇宫门人狠狠修理了一顿,便是典型的前车之鉴。
鲁迅先生没说过这些屁话?冇问题,周某人说过就行了。
他俩不是同一个人吗?此周某人非彼周某人,我大云哥也是周某人!
总而言之,蛮夷大军偃旗息鼓的主要原因,就是巩固打下来的????????????????地盘,清剿南境边缘区的隐患。
正如上述所言,十三国同盟大军,虽然拿下了关键一役,占领了雷门道,但他们掌控的南境边缘区,仍有许多反抗势力。
这些反抗势力,这些尚未攻陷的城地,都是潜在的隐患。
蛮夷大军若不先清剿这些隐患,就贪得无厌的往南境中部地区深入,后方阵地随时都可能爆发危机。
现在,十三国同盟的远征军,遍布南境的边缘区,成为南境边缘区的实际掌控者,他们根本不需要着急进攻。
亦或者说,现在该着急的人,是韩秋澪等中原势力。
十三国同盟远征军,已经从中原南境地区,咬下了一口肥肉,他们即便不再进攻,慢慢将其消化,让南境边缘区成为他们的属地,也是一场空前绝后的胜利。
因此,十三国同盟入侵中原的第一阶段,基本步入了尾声,清剿南境边缘区的反抗势力,便是最后的收尾工作。
等南境边缘区的城镇纷纷沦陷,等南境边缘区的反抗势力都伤亡殆尽,十三国同盟的远征军,即可毫无后顾之忧,以雷门道作为桥头堡,进军中原南境的中部地区。
再不济,十三国同盟也能以雷门道为界,建立起防线,抵御中原势力的反攻,使南境边缘区既成事实,沦为十三国同盟的属地。
十三国同盟的远征军,不再继续向外扩张,开始巩固占领的地盘,清剿南境边缘区内的反抗势力,以及奴役各地城镇的中原百姓。
雷门道则像一道阀门,将生活在南境边缘区的人,与南境中部隔离开来。
韩秋澪一众中原势力,要想救助生活在南境边缘区的百姓,就必须先攻下雷门道,要不然,武林盟深入南境边缘区,就很容易被驻扎在雷门道的蛮夷大军断后路。
不得不说一句,武林盟若能打通‘雷门道’,双方的控制线,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大改变。
谁能占领‘雷门道’,谁就能控制‘阀门’的开关,掌握进攻的主动权,另一方,则是被动防守。
正因如此,韩秋澪才会将抢占雷门道,称之为至关重要的一战,不惜调动武林盟的主力军,与南蛮的古今强者一战,也要争取拿下雷门道。
雷门道落入十三国同盟手中,生活在南境边缘区的百姓,以及南境边缘区的城镇与村落,就像被困在水坑里的鱼,甭管怎么游,都无法逃出围捕。
蛮夷大军侵袭中原南境之际,隐龙居有二十七位金盆洗手,归隐山林数十载的龙隐长老,无法容忍外寇践踏先师辛辛苦苦建塑的宗门基业,决议留在飞龙崖,决议留在隐龙居,与宗门生死共存。
当蛮夷大军抵近飞龙崖,生活在飞龙崖周边的中原百姓生灵涂炭,一个又一个的村镇惨遭洗劫与屠戮。
隐龙居的龙隐长老,怀揣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他们无法忍受蛮夷匪寇对中原百姓的屠戮行径,便尽可能的出手帮助与救援遇难者。
蛮夷大军已完全掌控南境边缘区,在形势所迫之下,流离失所的人们,纷纷逃到隐龙居避难。飞龙崖周遭的村镇百姓,或多或少都受益于隐龙居长老相助。
木秀于林????????????????风必摧,蛮夷大军很快就察觉到,飞龙崖盘踞着一股反抗他们的江湖势力。
于是乎,蛮夷大军开始布局,着重侵袭飞龙崖周边的村镇,见一个村落、灭一个村落,见一个小镇,屠一个小镇。
他们将生活在该地区的中原百姓,统统逼上飞龙崖,以便斩草除根,一口气将隐龙居剿灭。
时隔数天之后,蛮夷先遣队开始进攻飞龙崖,青山绿水血流成河,隐龙居的本宗师门,已成为决生死之地。
隐龙居的二十七位龙隐长老,打从一开始,就决议与师门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