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搁在文史发达的几百年后,东亚的记录一定会比现在精彩。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事情无人问津,无人记录,后世只能根据破到难以分辨而瓦上记录的文物推测当年到底发生了甚。
匈奴算是记录最少,依赖于从邻国的历史挖出关于本国记录的政权之一。
也是因为王庭里的细作被除了大半,剩下的人在风头过前不敢乱动,所以关于军臣故后的二王之争,不仅是匈奴,就连大汉得相关记录也并不算多。
直到后世挖出不合王孙规格的简陋墓葬,拼出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众人才知一千年前的王位之争也如此“有趣”,集合了让观众着迷的所有爆点——下毒,弑亲,内外勾结,利益不同。为此不仅折了单于的三个孙子,甚至还把不想登基的单于次子与看不起那王庭做派的右贤王次子搞到一起,造就了让王庭一黑的分裂势力。
“孝高武帝时的学者给军臣后的二王之争起了个相当妥帖的绰号叫次子之争,因为从排位来看,包括指定的儿单于父也属于次子,并且在长子毁于右部之变后支持次子继位单于。”
“所以说,军臣故后的二王之争实际上是四个次子争夺王位,不同的是于屠日禅是为自己而争;夏日图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伊稚斜是知道自己没戏唱了所以想借儿子的上位实控匈奴;而伊稚斜的次子也不愿步了兄长的覆辙,更不想在父亲的控制下憋屈一生。”
底下的学生伸手问道:“老师,于屠日禅不是军臣的儿子吗?怎么会成右部的人?”
“因为军臣一直打压叔父掌控的右部势力,加上末期需要次子代掌大权,所以你们容易忘了他给次子的最初封地就是匈奴的右谷蠡部。”老师挑出可以解释王庭分工的家族树表,只见位于军臣下方的于屠日禅写着一条身份补充——“(右谷蠡王)”:“别忘了在军臣挟制右贤王部的初级阶段,于屠日禅也是用于分化右部的有利棋子。”
“论贤论长,当时已有一定军功的夏日图比年幼的堂侄更能承担抵御入侵的右部之职,奈何军臣不想叔父彻底掌控匈奴右部,所以立了还是少年的于屠日禅成为匈奴的右谷蠡王。”
“也是因为这些旧怨,导致匈奴走向覆灭的乌维之死也叫的右部之变。”
“我们不是一千年前的王庭之人,不明白在军臣决定传位子侄到乌维之死的这段时间里,王庭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让不愿掺和政治斗争的于屠日禅改了主意,违逆父亲的遗愿去夺王庭之位。”
“我们也没足够史料分析当时的于屠日禅怎么敢在没有支持情况下干了这事,以及后续如何收服郝宿王与折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