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赵佗没死时刘瑞就能收买居室的近身侍从。
刘瑞:把越人里的民族主义者列入我的重视名单实在是给你们抬咖。就这,在非洲搞政变的人数都多过你们,洗洗睡吧!
…………
“名分的是由我来承担,但是我也希望汉皇给些保证。”
“这是自然。”一想到自己将从昌平大长公主升级为南越王,自己的后代将传承一个三郡王国,昌平大长公主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脸庞更因极度的兴奋浮现出了晒伤般的红晕:“只要是不太过分的,陛下都能答应您。”
说这话时她在心里打了补丁:就是有点过分也能咬牙答应。
南越王见昌平大长公主的态度也是安心一秒。对方越急,他越能从谈判里获益:“我既然能禅让王位,那必是要汉皇保证我此生的荣华富贵。”
第一个要求十分合理,合理到无需刘瑞的书面首肯,昌平大长公主就能替答:“禅位后可允你保留现有王号,吃穿用度一如藩王。”
昌平大长公主的爽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南越王的原计划是保留现有的一起待遇,根本没想保留王号。甚至对方再逼紧点,他都能将要求降低到千户侯。结果对方压根不按常理出牌,开口就是保留王号。
“您不必与汉皇商议王号一事?”谁能想到南越王要提醒对面不要应得这般爽快。
“这事就算陛下来谈,也是允你保留王号。”别的不说,当年逃到汉朝的东瓯王室也是得了王号在那儿享受荣华。只不过跟藩王相比,东瓯王的筹码不多,名义上是大汉的藩王,实际却与彻侯无异(总部能把大汉打回的东瓯国再送还给他),并且在儿子继任“东瓯王”后就降为彻侯。
相较之下,南越王的筹码要多得多,保留王号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儿。
不过……
昌平大长公主把东瓯王的待遇同南越王说了一番,语气也尽是遗憾:“你既是禅让,王号只能保留一代,第二代便降为彻侯。”
“可。”对方的开价已高过预期,南越王便没有还价:“禅让后的越地便有汉军入驻,汉臣管理,所以我的第二要求是平等。”
想起东瓯闽越的隐性歧视,南越王的嗓子也干了不少:“我知道在汉皇的管理的下有不成文的为官规定。即越人第三代才能科举,越人不可出任小吏。”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越人都要如此,就像网上说得那样——“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是羊水”。刘瑞对越人的上层与中层采取赏罚并行的分化模式。那些与边境的汉人没有冲突的越人贵族除了获取世袭爵位,便是能在大汉得到一官半职,以便于让汉吏快速接手越地。
一旦汉吏熟悉越地,这些辅助汉吏融入的越人就会调往别地,美其名曰是促进融合,汉越一体,实际却是明升暗贬,削弱越人的民族意识。
也正因为汉地够大,汉人够多,才能在不动血的情况下搞这套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