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尉少都把五公主一家送回来了。”因为双方都没有让黔首买单的愿望,所以那场晚间谈话后,尉少都按昌平大长公主的意愿放了挟持的女眷和五公主的外孙,作为后者释放他们同党的诚意。
到底是不讲客气的懂得训人,一夜后的赵家女眷恍若丢了一魂两魄,即使回到熟悉的家里也难褪去应激反应。
“找人看看,可别吓得不说话了。”昌平大长公主象征性地看了眼便召来梁奋,问起一件要命的事:“南海郡的使者里有多少是赵佗的死忠,以及你所掌握的禁军里有多少人是秦系军官?”
第429章
已经跳反的中尉孙都想了会儿道:“先王喜欢平衡之道,所以国内的秦系官与越人官基本对半,不过因为秦系多为武将之职,并且多在桂林郡内,所以番禺的官吏还是以越系为主,只有军队堪堪对半。”
末了,他还补充道:“比起提防番禺城里的瓯骆左将和俚越左将,您更应该提防桂林的大秦左将。”
南越的军队按兵种分步兵、舟兵、骑兵。
因为民族的特性使然,秦人一直把控南越的所有骑兵,步兵则是三分天下,而舟兵则在公元前就证明曹操的“北方不善水战之说”。
南越的军队绝对不弱,毕竟是让高祖文帝接连吃亏的南越一霸。然而此地绝就绝在百越的民族意识与汉人的民族意识几乎同步,甚至要稍早一些。其中的东瓯闽越与南越北部因为靠近中原国家而多少学了百家思想,所以在强化民族的认同感上慢于汉人,但也比草原各部快了许多。
瓦解一个有民族意识的部落联盟绝对难于未启此意的部落联盟。
赵佗在时还能压制各系不满,但赵佗一死,汉化的越人,留越的秦人,以及保存本土习俗的越人便把矛盾摆到桌面上。而赵佗留下的政策也让接手的汉人明白啥叫硬币的两面——因为赵家的努力耕耘与文化启蒙,无论是老一辈的越人还是新生的越人,亦或是秦军留下的汉化越人都承认两家是断了一代的表亲,往前数的最近祖宗都是受过周朝册封,有姻亲往来的诸侯。
问题在于东周的诸侯是啥样大家都心里有数。尤其是与百越有着最近关系的楚人可是一边唱着后世传颂的《越人歌》,一面和灭吴后的越国别头。
华夏的汉认同是基于秦这咸阳人都受不了的暴权,而越……
越它偏安一隅,没经历那胡亥的大缺大德啊!
一起反过暴秦的六国民众自然可以接受新的族群认识,但是到了越人这儿……
欸!
怎么说呢!比起感受胡亥那厮儿的大缺大德,越人对赵佗的大缺大德体验更深——毕竟前者翻不过那高山茂林,而后者是真的屠过越人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