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怕淮阴侯起兵造反,夺了他的皇帝位吗?”
马邑城口的韩信摸着暴躁的马头,百无聊赖道:“我是很想领教一下韩王的打仗能力,但是陛下急着要见韩王,所以还是省了不必的兵戈相见吧!”
韩信在战场以外的地方容易被下降智buff,但在这刻非常清楚韩王信不会彻底翻脸,所以夹着马肚继续往里递信。
被副将带在马背上的刘恒担心韩信写出能让对方暴跳如雷的话。比起还没修炼到家的儿子,千里之外的刘邦更懂这两人是什么性子,所以不等韩信送去第二封信,马邑的城门便缓缓打开,然后走出赤脚赤膊,负荆请罪的韩王信。
第353章 番外(十七)
《大明王朝1566》里点名了两个群体是不会“叛乱”的,一个是文官,一个是商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镇守一方的武将。
尤其是在王朝建立之初,与韩信“同功一体”的彭越英布几乎是与当时还是逃犯的刘邦同时起义,早在归顺刘邦前就已经有了基本盘与政治班底。
刘邦封韩信为王有可能是迫不得已,但是封彭越英布为王就纯属是为自己挽尊——因为两地的黔首压根不听他。对比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以及韩王信的处事风格,你会发现这两人是真心不把关中的命令当回事,并且在自己的封国里正大光明地把关中派来的地方官落在一边。
后来的刘濞与之一比,那都算是小巫见大巫。
也正因为这两人的存在,赵王张耳(刘邦的女婿)、长沙王吴芮(英布的老丈人,起义前和英布用一个班底)才有封王的价值。
至于卡在很碍眼与不碍眼间的韩王信……
“若非有天幕的存在,韩王也不会投降得那么快。”被吕雉派来“保驾护航”的樊哙大大咧咧道。
前面的韩信回头瞟了眼大嘴巴子的杀狗匠,后者对上浓眉下的鹰眼讪讪地挪开视线,结果与豆丁的刘恒对上了眼。
刘恒赶紧移开视线。
樊哙更是猛地低头欣赏掌下的柔顺马毛,暗骂全是乃公惹不起的人。
说到天幕。刘邦让韩信带着刘恒去代国历练也是打着把韩王信当副本刷的念头,所以给了五六万人准备强攻,结果他们赶路的那几周里,天幕继续小嘴巴巴,不仅巴得北方的黔首人人跳反,甚至跟着韩王信的故地死忠都不由自主道:“要不咱还是向陛下服个软?请个罪?”
不然他们现在与关中的军队打生打死,几十年后还要替人出征匈奴。
就特么……
特么很尴尬啊!
更尴尬的是,带队的将领与他们大王同名。
好家伙,这是信公见信公,两眼泪汪汪啊!
而把时间退回到韩信他们出发前。
为了凸显孝高武帝以商抬农,以商分胡的策略有多么成功,天幕特意停更两天,做出几张冲击力十足的数据图与视频来论证这点,告诉黔首什么叫两手抓的孝高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