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百越之地和西南诸国,刘瑞虽势在必得,但也得在动手前考虑一下实控问题,以及刨除官吏兵匠后有多少人能迁去同化当地土著。
“如若陛下要征南越之地,恐怕需要三十万到四十万人。”眼见无人上前回话,郎中令郦寄便大着胆子道:“始皇当年派五十万大军征服百越,其中虽有三十万留于南越,两三万逃回故乡,但就士兵的消耗与百越的环境来看,三十万到四十万人绝不是夸大其词。”
刘舍见状也赶紧答道:“老臣赞同郎中令的话。若要征服南越,非四十万大军不可。”
别看刘舍挂着一个降将的debuff,但就家学而言,人家是项氏之后,项羽同族,而且也为文景二帝的削藩之战立过汗马功劳。
项氏作为楚地贵族,在为楚王南征北讨的过程中自然是与越人打过几百年的交道,甚至在楚国的军队里也不乏越人的身影。
只是在秦灭六国,高祖建汉后,项氏也随霸王之死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刘舍对百越的认知也仅限于边境的情报与家传典籍。
可即便如此,他也明白百越……尤其是南越之地不可小觑。
赵佗带去的秦军里有不少工匠军医,而在他征服南越,建立自己的赵氏王朝后,留下的秦人也在南越传授中原技艺并修建工程,使得南越一举成为南部诸国的带头大哥。
当然,这么做也不是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因为那些远征南越的秦军大都死于水土不服,所以在幸存者的不懈努力下,自然摸索出适应乃至改进环境办法。
而这赵佗探路,刘瑞摸人的后果就是南越失去了抵御汉军的天险。
况且那些不服赵佗的南越贵族也不介意与汉军合作,进一步削弱了秦军来带的技术优势与生产优势。
只是……
“朕不可能派那么多人远征百越。”刘瑞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任谁听到下属在自己拟定的预算上翻了三倍也不会高兴,可刘瑞不是夜郎自大之人,所以没有直接否认二者的判断,而是从后勤出发道:“四十万人远征南越每日至少要花一万六千石粮食,相当于110户五口之家的一年收成。”
“这还不算运辎的驮马与劳役的路上消耗。”
古代的战争与其说是兵与将的对峙,不如说是后勤与后勤的对峙。
拿下巴蜀汉中的大秦与之前的大秦岂可同日而语。
同样的。
楚国能与大秦拼到决战之时也是因为苏湖为其源源不断的输血,所以才有《大秦帝国》里的那句张子名言:“楚人真富也。”
如果是为大匈奴花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刘瑞倒也不会算得这么清。
可这不是对抗匈奴的战争。
前两任皇帝是一边攒家底,一面打土豪的优秀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