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的是,刘瑞的目标咋一看比登天还难,但是真要慢慢去搞,还是能搞出成绩的。
“眼下正值科举考试。待我们献上火药后,即便不能多录几个墨家子弟,也能为墨家考生在之后的调剂里争取一个不错的位子。”
“还有我们寄予厚望的墨家学院。”
阳陵县的太学府日后定成天下学子的应许之地,同时也将决定各派的未来发展。
为此,墨家自然动了心思,并且试探刘瑞的底线。
那刘瑞知道吗?
那么大一建筑搁在信乡长公主的眼皮子底下,你说他一信乡长公主的阿兄兼上司知不知道墨家的动作?
之前不知,但现在知道得一清二楚,并且想看诸子百家们还能玩出什么花招。
有所求的前提是有付出。
皇帝的好处哪有那么好拿。
墨家必须付出代价。
第246章
阳陵县的博士们在出完题后就没有踏出公馆的大门。作为日后的求学圣地,县内除了科举考场,太学府,各种茶肆与官方机构外,还有一排规格不一,特殊时对学子开发的科举公馆。
长安的物价与地价贵得让关漂距离卖身也就差个变性的功夫,所以在阳陵县那儿建的公馆与其说是公馆,不如说是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平房。
这种能让战俘怒骂条件违反《日内瓦条约》的住处搁在西汉居然算是一项德政。
毕竟在这儿饿不死就十分难得的时代里,有个能遮风挡雨的棚子就谢天谢地了,更别提刘瑞允许符合条件的学子一直住到放榜那日。
而和参考的学子相比,博士们的住宿环境肯定是要好上许多。
毕竟是由长安八里的勋贵富商修给子侄的落脚之处。
是的,你没听错。阳陵县的最大公馆是勋贵富豪们主动承包的。
考虑到少府的能力有限,而关漂的人数已经多到再不解决这群人的生活问题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参考现代的外来移民如果不是手续正常的高端人才,多半会在当地势力的压迫下从事一些违法工作。
古人玩的兴许没有现代人那么花,但是在奴隶合法的封建基地下,比比下限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为了避免关中发烂发臭,光是少府开足马力地在阳陵县大搞基建还远远不够。那些家里有点闲钱的勋贵富商,东瓯贵族也被人忽悠着上船去赚皇帝的钱。
除此外,在阳陵县的大汉第二钱庄正式挂牌后,不少迁至阳陵县的关漂也贷款盘下少府的铺子,做些容易打理起来的家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