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不过是些胡言乱语之徒,竟为这些下流之说玷污科举,诽谤进士。”某些看不惯小说家行为的老古董们公开训斥道:“此行应禀明陛下,令廷尉追查散布流言之人才可肃清风气,以正试听。”
然而这群老古董们吵得再凶也碍不住民间喜爱这等故事,就连尚冠里的彻侯贵妇们也爱聊此打发时间。
至于被老古董们提到的廷尉……拜托,人家可是九卿之一,手上光是人命案子就不计其数,哪里管得了小说家的事。
况且小说家们也深谙后世的河蟹大法,写作时除了主角一律以姓氏+官职代人,这样一来,就是想告其诽谤也很难定罪。
因为指责小说家的多为儒生和觉得小说家煽动舆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法家子弟,所以在数次冲突后,满腹怨气的小说家们将文里的才子设定为对其友好的学派子弟,如黄老学,墨家,农家,杂家,乃至阴阳家等,然后给阴险狡诈的反派们安个儒家或法家的出身。
这么一来,本就对小说家甚是不满的儒法子弟扬言要将小说家的作品尽数烧毁。
打脸的是,他们还未付诸于行动,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刘瑞就下场写文,觉得自己有必要争下“史上第一小说家”的名号,顺带让古人看看后世套路的险恶。
刘瑞这么一搞,不仅是儒法的子弟蒙了,就连刘启都好奇他那巧思甚多的儿子要写什么故事。
第111章
“听说太子也去凑小说家们的热闹。”刘启忙完今天的政务后随口问道:“你有听过太子写的故事吗?”
这时的小说大都以夏商周春秋战国为背景,期间混合着民间杂谈与原创怪谈,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乃至通史记录颇有影响。
鉴于民间对阴谋诡计不感兴趣,更不爱听君君臣臣的那套,所以根据历史改变的故事里最受欢迎的永远是武王伐纣,西周灭国,二子同舟。而且黔首们的关注点也不是武王为什么伐纣,西周因何灭亡,二子间的兄弟情有多么真切,而是“妲己与褒姒到底有多美”,“纣王和周幽王荒淫到何种地步”,“宣姜作为急子的未婚妻被身为公公的卫宣公所纳后有没有害急子”等王室八卦。
有点欣赏水平的也爱听“赵氏孤儿”和“重耳归晋”等逆袭流故事。不过考虑到赵氏孤儿的主角和重耳都不是普通人,所以只在读了点书的权贵里比较流行。黔首们比起了解重耳的不易,更爱听骊姬迫害献公子嗣的故事。
官宦令闻言,瞧着刘启不像是生气的样子,于是笑道:“太子颇有想法,写出的东西不仅达官贵人们爱看,就连奴婢这样的粗笨之人也略有耳闻。”
“哦!你既然看了,那与朕说说。”刘启挥挥手,一旁的小黄门心领神会地搬下奏疏,转而奉上清茶蜜水,并些切好的瓜果供刘启享用:“朕在宫里也听说太子的大作在民间广为流传,惹得黔首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