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看着跪在地上的薛仁贵,目光慢慢变得柔和起来:“但这也着实不能怪你,郭待封是名将之后,又常年在寡人身边走动,这一次又是寡人让他做你的副手。你这个忠实勤谨的性子,又怎么敢这么大胆?哎,说到底,这是寡人的过错!”
薛仁贵万万没想到,李治绕了一大圈子,竟然把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不由得呆住了,显然天子是还想用自己,所以才会这么做的。
“不过你这次身为大总管,覆军之罪还是逃不掉的,革职除名还是免不了的,出宫之后先闭门反思一段时间吧!”
“多谢陛下,多谢陛下!”薛仁贵赶忙连连叩首,他当然知道李治这已经是大大的法外开恩了,虽说他要被免去官职,但却可以依旧住在长安,爵位也都还在,只要过两年,天子用得上自己,复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比起原先自己预料的流放甚至处死,当真是天恩浩荡呀!
“罢了,你是寡人的忠臣,又曾经九姓铁勒、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立下这样的大功,寡人是不会忘记的。”李治叹了口气:“还有一件事情,阿史那道真是怎么死的?你把事情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讲给寡人一遍!”
“臣遵旨!”薛仁贵小心翼翼的将自己得知后军覆灭后,赶忙带领少数骑兵押送着弓仁赶回大非岭的营地,抵达营地后不久却得知前军的突厥人倒戈叛变,阿史那道真也被俘。然后吐蕃人提出用阿史那道真与唐军交换弓仁,并且两军举行盟誓,以唐人承认吐蕃对吐谷浑的控制为条件,释放唐军残部逃回陇右。然后阿史那道真在归途中很快就发病病倒,不治而亡。
“嗯!”李治点了点头:“寡人记得薛卿在出征前曾经有发现吐蕃人与突厥人立下盟誓,勾结反叛的事情,还派阿史那道真去突厥处理此事?”
“不错,确有此事!”薛仁贵点了点头:“但微臣后来与阿史那道真谈过此事,应该这些突厥叛党耍了鬼伎俩,把阿史那道真瞒过去了。”
“你觉得真的只是瞒过去了?”李治冷声道。
“真的瞒过去了?”薛仁贵闻言一愣,旋即才明白天子的言外之意,他的身体顿时颤抖起来:“这,这怎么可能?陛下,阿史那道真对我大唐可是赤胆忠心呀!他的父亲陪葬先帝,母亲是高祖皇帝的女儿,他怎么可能会做出那等事情来?”
李治没有说话,面色阴晴不定,显然方才薛仁贵说的那些话并没有说服他,薛仁贵也不敢多言,只是小心侍候。几分钟后,李治问道:“你觉得他是怎么死的?”
“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们也不敢久待,便把他的尸体立刻火化了!依照大夫判断,他应该是被吐蕃人下了毒,然后在回程的路上发作,毒发而死的!”
“吐蕃人下毒害死他!”李治冷哼了一声:“这么说来,吐蕃人是想把杀阿史那道真的责任甩到大唐身上了!”
“不错!”薛仁贵连忙抓住机会为同僚喊冤:“阿史那道真父为突厥名王,母为大唐公主,吐蕃人这么做唯一的可能就是破坏大唐与突厥数十年来的相互信任。阿史那道真若是真的与叛乱有关,他又怎么会被换回来?又怎么会被吐蕃人毒死?”
“也许吐蕃人觉得他尾大不掉,若是活着将来必为自己的祸患呢?”李治冷笑了一声,不待薛仁贵辩解便继续说道:“不过人都死了,再追究这些也没有意义了。为了大唐计、为突厥计,他都必须是我大唐的忠臣!”
“是,是,陛下说的是!”薛仁贵赶忙应道,他虽然不太赞同李治的看法,但反正同僚能够被正名,再争执其他的细节就没意思了,毕竟人家是一言九鼎的天子。
“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并州大都督吧!丧葬费用皆由宫中出!”
当离开含元殿的时候,薛仁贵才觉得自己浑身发冷,这糟糕的鬼天气,这么大的雨,这么大的风,就连铁一般的汉子都受不了呀!
“这位!”他叫住一旁的羽林军士兵:“给我弄几件干衣服来吧!湿衣服穿在身上风一吹实在是熬不住呀!”
含元殿内。
李治开始吃自己的晚餐了,内侍和宫女们将几案上已经冷了的菜肴替下,换上热乎乎的饭菜,李治吃的并不快,败仗已经毁掉了他的胃口,他只是为了健康才强迫自己进食。
身为帝国的统治者,他看的要比薛仁贵要远的多,在他登上宝座以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大唐的铁蹄始终在不断的前进,大片大片的土地变成大唐的土地和附庸,沿着大陆商道而来滚滚金河不断流入长安和洛阳的包括,一切仿佛都很好。直到咸亨元年的夏天,大唐的铁蹄终于撞上了一块硬度与自己相仿的磐石,鲜血奔涌而出。
“该死的蠢货!”李治突然将几案上的盘碟尽数扫落:“竟然要寡人替他受过!”
第571章 离别
几分钟后,李治轻拍了两下手掌,让内侍清理地上的碗碟碎片和食物残渣,然后喝了几口酪浆,他的怒气已经平息了下来,身居天位二十年,他早已明白一个道理——切不可任凭情绪控制自己。
“陛下,刘仁轨已经到了,正在宫外等候!”外间传来内侍的声音,夹杂殿外的风雨声,有点模糊不清。
“让他进来吧!”李治放下手中的汤勺:“这么大的雨,再拿碗酪浆来,给他暖暖身子!”
“多谢陛下厚恩!”刘仁轨向天子敛衽下拜,然后才接过酪浆,也许是因为大雨的原故,他的脸色青白,花白的胡须黏在满是皱纹脸颊上,看上去有些老颓。李治笑了笑:“外间雨大天寒,刘卿先用些酪浆,再说事吧!”
“是!”刘仁轨感激的应了一声,虽然他方才已经换了外衣,但贴肉的里衣还是有些湿漉漉,穿在身上凉凉的,很不舒服。他三口两口将酪浆喝完,身上热乎了不少,才将碗交给一旁的内侍,沉声道:“老臣用完了!”
“好!”李治点了点头:“寡人打算让你出任陇州(今天陇县)刺史,你觉得如何?”
刘仁轨并没有立刻回答,他捻着颔下胡须稍一思忖然后答道:“圣上是想要老臣应付蕃贼?”
“不错!”李治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闻弦歌而知雅意,与刘卿说话的确省力的很!”
“不敢!”刘仁轨暗自吐出一口长气,他原本在政事堂当差,是群相之一,天子让他外出为陇州刺史,按照唐代的政治常规来说是贬黜到外州,以他这个年纪,估计这辈子也很难再回长安了。但结合唐军刚刚在大非川大败于吐蕃,陇右空虚,以及自己过往的履历,这个时候出任陇州刺史就有另外的意思了。陇州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陇山东坡,正好是关中平原的西大门,从关中登陇山,前往河西走廊或者进入河湟谷地都要经此地。显然,这是天子派出一个自己信任而且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大臣扼守要点,确保关中无失。而唐初文武不分,边臣立下大功后入朝拜相,相臣前往边疆督领边军讨贼都很正常,如果刘仁轨能够当好这任陇州刺史,对他未来的政治前途无疑大大有益。
“刘卿曾经在百济领过兵,你觉得眼下陇右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李治问道。
“臣对陇右的情况所知不多,不敢妄言!”刘仁轨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不过薛仁贵这次丧师十万,陇右兵府肯定空虚,微臣以为第一件事情应该做的事抚慰亡孤,减免赋税劳役,表明朝廷抚恤之心,然后再从内地迁徙户口,补足缺额,待休养生息之后,方能再谈攻战之事!”
“嗯!”李治点了点头:“还有呢?”
“还有?”刘仁轨闻言一愣,他小心的看了看天子的脸色,暗想他该不会想要马上就要报复吧?可大非川这一仗陇右唐军可是伤了元气,当初薛仁贵把陇右的精兵抽光了还不够,从河东、关中还抽调了不少才有这十万人,一下子都赔光了,就算从内地兵府抽调补足了,战斗力也是没法比的。拉这种军队和吐蕃人较量,那不是送菜吗?
“如果吐蕃乘胜进攻呢?”
听到天子不是让自己立刻反攻,刘仁轨松了口气,笑道:“陛下请放心,陇右兵虽新败,进取不足,守则有余,吐蕃人不来则以,来必能破之!”
“哦?为何这么说?”李治问道:“我听说钦陵乃是当世名将,麾下有众二十余万,大非川一战后,我军陇右空虚,这难道不是出兵的良机?”
“陛下有所不知!”刘仁轨笑道:“吐蕃兵制与我大唐不同,一旦出战则扫地为兵,青壮为前军,老弱妇孺居后放牧采收,以为军资。这等军兵若是野战还好,毕竟十天半月便决出胜负,若是吐蕃以此攻我陇右,当地历朝历代修筑的壁垒亭障数不胜数,彼此相望,只需坚壁清野,彼野无所掠,求战不得,多则数月,少则二三十日,便不战自败了!”
“原来如此!”李治面上露出一丝笑容,正如刘仁轨所言,从汉代开始,陇右这块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无不修筑各种邬堡工事,密度比内地要多得多。吐蕃如果入侵,即便陇右的野战军受创很重,也完全可以用兵粮战术击退吐蕃的全民兵,李治松了口气:“那刘卿出任陇州刺史的事情就先定下来了,如果蕃贼入侵,你就加为陇右行军镇守大使!”
“臣遵旨!”刘仁轨赶忙敛衽下拜。
见刘仁轨接受了自己的任命,李治脸上多了几分喜色,他询问了几句刘仁轨关于陇右的事情,突然问道:“刘卿,前几日朝中有人弹劾王文佐,他也是你的老部下了,这弹章你看看吧!”
“是!”刘仁轨闻言一愣,他从李治手中接过弹章,看了起来。原来弹章中指责王文佐受命镇守松州,抵御吐蕃。但到任之后,并不思忖如何抵御吐蕃,反而和吐蕃通商图谋私利,没有尽牵制吐蕃一路的责任,以至于陇右大军在大非川覆败,王文佐也有责任。看到最后,刘仁轨去看落款,却发现已经被涂黑了,显然这是天子做的,不想暴露弹劾者是谁。
“老臣以为,这弹章从头到尾都是无稽之谈!”刘仁轨将弹章放回几案上:“上奏之人若是稍微懂一点军国之事,便不会写出这等弹章来!”
“哦?”李治笑了起来:“那照刘卿以为,王文佐没有责任?”
“不错,不但没有责任,王文佐在松州都督府任上已经做的很好了,至少老夫若是身处其位,也没法做的比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