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四人刚出来,狗儿、猫儿和安泰顺便异口同声的惊呼了起来,原来那四人中最前面那个就是那何老大。
“安老爷,狗儿、猫儿,怎么是你们?”何老大见状也不由得大吃一惊,在看到甲板上淋漓的鲜血和尸首,顿时身体颤抖,说不出话来。
“现在不是共叙别情的时候!”曹僧奴道:“赶快把船上清理干净,然后尽快离开便是!”
经由方才那番变故,不知不觉间曹僧奴已经掌握了全部的话语权。众人驯服的回到己方的船上,片刻后那矮壮汉子便带着部下回来了,众人便看到那条官府巡船缓慢的沉入江中。在回程的路上,每个人都下意识的保持沉默,恐惧啮咬着所有人的心。
接下来几天里,安泰顺一直心惊胆战,一想到那天在江上曹僧奴一声令下便将那条官府巡船上数十人切菜砍瓜一般杀个精光,他就不寒而栗,看来当初长安传来的那些风言风语未必是假,这位曹舍儿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少年郎了。
“安兄!安兄!”
“哦,哦!”安泰顺回过神来,这才注意到曹僧奴正坐在对面,一脸的不耐烦,他额头上顿时冒出汗来:“曹兄弟请见谅,在下方才走神了,您这是说到哪里呢?”
“是关于在扬州采购所需物资的事情!尤其是绸缎,还有介绍几个阿刺伯、身毒(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安南商人。”
“是,是!”安泰顺连连点头:“阿刺伯、身毒、安南商人是吧?我倒是在扬州听说过有这几国商人,但他们一般都随船而走,少有在扬州定居的,只怕未必能找到!”
“这是上头嘱咐的,你只管去做便是!”
“是,是!”安泰顺不敢多问,应了几声便急匆匆的退下了。看着安泰顺离去的背景,曹僧奴长出了一口气,他此行来并不只是为了打通航路,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桩秘密任务,那就是寻找水稻和棉花的植株。
大体来说,古代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境线与四百毫米降雨线相重合。究其原因很简单,除非是凭借雪山融水的绿洲农业,每年四百毫米降雨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死线。古代华夏文明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之上的,没有正常的农业生产这一经济基础,国家、文明等上层建筑自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古代东北地区却是一个例外,这里土地肥沃、雨雪充沛、矿产丰富,近现代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在古代大部分时期,中原王朝只能控制东北地区很小一部分,有时候甚至连一小部分也无法控制,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棉花很晚才成为我国主要的纤维作物。
古代中国人的衣料来源大体来说有两个阶段——元代之前和元代之后,在元代之前,古代中国人的衣料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丝绸和麻葛,富人穿丝绸,穷人穿麻布葛布,虽然棉花的种植在中国历史很长,但大规模种植使用要到宋元之间,尤其是元代棉纺织技术从南方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衣料首选。
棉花的胜利并不是偶然的,相对于丝绸、麻布、葛布、乃至羊毛,棉花的优势显而易见:棉花比丝绸的单位面积产量要高得多,消耗人工也低;保暖和容易加工远胜麻布、葛布;而比起羊毛,棉花所需的土地要少得多,无需占据大片土地。棉花的迅速普及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中下层人民保暖成本迅速降低,这样一来,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有充足降雨的东北开发成本也随之迅速降低,因此明清两代,东北地区的人口和耕地开垦面积随之迅速增加,这并不是偶然的。
对于王文佐来说,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对东北地区的开发,这就离不开充足的保暖衣料。与生活物资极其廉价现代社会不同的是,古代的纺织品是一种可以说非常昂贵的物资。唐宋天子给士兵有专门的夏赐、冬赐,其中最初的含义就是给士兵冬天夏天的衣服布料,即便是棉纺织业大大普及,服装衣料变得廉价许多的明清时期,一件棉袄、一床被子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是一个大家当,很多文学作品中有穷苦人家有把棉被、棉袄送到当铺去换钱渡过难关的情节,即使是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前三十年,城市家庭主妇用有限的布料棉花给家里人都穿的齐整暖和也是要殚精竭虑。
如果能提前从印度那边得到棉花的种苗,在江南、日本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然后在东北地区大规模种植大豆,用豆饼和豆油与其贸易交换,这不但对双方都有利,还加深了东北地区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就是水稻的种植了,与近现代不同的是,当时东北地区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是丘陵山地较多的辽南地区,而非今天的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等平旷地带。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唐代这些平旷地带还未经开发,还是大片的沼泽地、湿地。反倒是辽南地区的丘陵谷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大规模的农业聚落,可供开发的余地已经不多了。
如果要想对辽南地区动手,就会和原住民发生冲突,而且从农业开发的潜力来看,丘陵谷地是无法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地形平坦的辽东地区相比。所以王文佐未来主要的农业开发重点是打算放在辽河平原一带,而这一带历史上是著名的水稻种植区,无论是土质、水流都很适合种植水稻,考虑到水稻的单位产量要远比麦、高粱等传统农作物高得多。如果牛耕、铁犁、水利、水田多管齐下,定能获得远超历史上的收获。
当然,无论是棉花还是水稻的良种培育、改良、推广、种植都并非一日之功,但一旦有成,也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没有对农产品的不断改良,他开发远东地区,乃至渡过白令海峡,前往美洲的计划就是一纸空谈。毕竟北海道的海豹皮、鲸鱼油脂、大马哈鱼鱼干、佐渡的金山、石见的银山虽然所费者少,所得者多,但那也就是两三代人就吃光用光的东西,唯有这些才能长久。
青州崔宅。
“这么说来,王长史是让十二郎来向我家提亲了?”崔辨捋了捋颔下的胡须,问道。
“不错,小侄此番来正是为了此事!”崔弘度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崔辨的脸色,崔辨乃是清河崔氏的青州房的长枝,崔弘度是清河崔氏乌水房的旁支,论起辈分来还是崔辨的同辈,但他此番受命求亲,只敢以晚辈自居。
第502章 提亲
“既然是自家人,那我也不瞒着你了!”崔辨叹了口气:“前来向我家小女求亲之人甚多,汝主只是其中之一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清河崔氏之女长成,所求之人甚多,这也是常理嘛!”崔弘度笑了起来:“不过王长史来天下英杰,岂是其他碌碌之辈可比的?叔父切不可错过了,将来后悔莫及!”
“王长史确是天下英杰不假,但毕竟我们崔家选的是夫婿,不是挑选将军!”崔辨笑道:“这可是两码事,再说前来求亲之人也多为当世俊杰,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光大我崔氏门楣,十二郎,你说是不是呀?”
“是,是!”崔弘度闻言只得称是,清河崔氏之所以从魏晋至唐近千年始终长盛不衰,跻身于天下顶级士族之列,除了自身男丁给力,人才辈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崔氏女也是有名的良配,联姻得来的夫婿更是一代胜过一代,比如著名的“三朝岳父”的独孤信,其正妻便出自清河崔氏,理论上讲,李唐天子身上也流淌着崔氏的血(李渊之母便是独孤信的女儿)。说白了,生出来什么样的儿子只能看老天,但女婿是可以选的,子孙代代出英才是做梦,代代选择俊才为女婿却是可以做到的。
“这样吧!十二郎你先下去歇息半日,令主求亲的事情我也要和家人商议一番,然后再给你回话,如何?”
“是!”崔弘度站起身来,他稍一犹豫道:“叔父,不是我为自家上官夸口,王长史刚刚而立之年,便已经官居四品,爵为开国县伯,食禄七百户,胸怀宽广,能屈身下士,座下愿为其效死者不可计数,假以时日,必能出将入相。我清河崔氏虽负圣明,但朝廷爱用关西人,我崔氏子弟为一上州刺史便是难得,长此以往如能保家门昌盛?想必前来向叔父求亲之人不过卢、王、赵、萧之流,这些子弟也许不无才俊,但绝无能光大我崔氏门楣之人!还请叔父三思!”说罢他向崔辨长揖为礼,这才退下。
听了崔弘度这番话,崔辨陷入了深思之中。正如崔弘度所说的,虽然崔氏有唐一代为相者有十二人,在社会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比起北朝时的极盛时期已经相对衰弱了。究其原因,隋唐两代都是起源于关西,其统治集团自然也是以关陇地区为主,清河崔氏中虽然也有支脉跟随魏孝武帝西迁入长安,随之显贵,但清河崔氏的主干宗族毕竟还是留在关东地区,自然还是被视为关东人。
更重要的是,隋唐两代一统之后,州县一级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两汉以来,州县两级行政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征税、行政、执法、举荐人才、指挥州郡军队的权力,甚至还可以自行征辟属官,只需向中央报备一下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州郡长官通常会征辟当地的有力士族为自己的属官,久而久之,各方士族掌握了州郡的实权,各地太守到任后都必须征辟当地有力家族的成员为自己的别驾、从事等属官,才能正常行政,变成流水的州郡太守刺史,铁打别驾从事的局面。
对于像清河崔氏这样的士族来说,即便没有得到朝廷的任命,不入中枢,依旧能够确保自身宗族所在州郡的各种经济政治特权,确保家门不坠。任官对崔氏来说就不是一种必需品,反倒是朝廷需要选用崔氏子弟进入中枢,甚至与其联姻,来确保这些世家大族对自己的支持。但以关中地区为根本的隋一统天下之后,州郡属官的任命权被收回了中枢之手,这样一来如果士族子弟无法像过去一样垄断所在州县的经济政治特权,如果他们不能保持仕宦,他们就会被逐渐边缘化,家门败落。
“老爷,你在想什么?”
一个声音将崔辨从思绪中拉了回来,他抬起头,却是妻子陆氏,赶忙笑道:“没什么,你还记得那个乌水房的崔十二吗?方才他登门拜访了!”
“就是那个在军府的吗?”陆氏已经年过四旬了,不过保养的不错,除了眼角额头上有些皱纹,看上去倒还没有什么老态:“不错,就是他!”崔辨叹了口气:“他此番来是替他的上司向我家七妹求亲的。”
“替他的上司求亲?”陆氏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那崔十二好生不晓事,我记得他也就比你七八岁吧?他的上司只怕都年过五旬了,我家七妹今年才十七,这年岁也差的太远了吧?还是个续弦,亏他也能说得出口!”
“这个倒不是!”崔辨赶忙解释道:“他那个上司倒是还好,比他还要小上几岁,今年也才刚三十!”
“刚三十?”陆氏笑了起来:“当真?我记得崔十二现在已经是五品了,就算也是个五品,刚三十的五品那也是少年早达呀!难道是长安的贵公子?”
“那倒不是,听说姓王,还是琅琊王氏的旁支!”
“琅琊王氏的旁支,三十的五品,听起来还真不错!”陆氏笑了起来:“虽然门第比卢、赵、李那几家要差了点,但官职却高多了,对了,我差点把最要紧的给忘了!聘礼多少?”
“聘礼?”崔辨一愣,旋即笑道:“还没来得及问,不过不要紧,崔十二方才有留下一份文书,里面应该有!对,就在这里!”崔辨从一旁的几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了过去,陆氏接过去一看,咋舌道:“五万贯,这么多?”
“什么?”
“这里说那王文佐愿意出聘礼五万贯!”陆氏的右手微微颤抖:“老爷,你说这会不会是假的?”
崔辨接回文书,细看了起来,果然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愿纳币五万贯,求娶崔氏好女,以为秦晋之好!”他也不由得吓了一跳,五万贯就是五千万钱,这个聘礼标准快赶上唐初出嫁公主的嫁妆了,已经完全打破了两人的心理预期。
“应该不会有假!”崔辨的语气还是不那么肯定:“纳币是在娶亲之前,那王文佐若是在这种事情上撒谎,岂不是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可,可是琅琊王氏早就败落了,他祖上应该也没什么余荫,就算他少年早达,善于经营,也不至于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吧?”陆氏问道。
崔辨点了点头,与以河北为根基的崔氏等北方士族不同的是,南方士族先后经历了孙恩之乱、侯景之乱和江陵俘囚几次大难,能保全家门就不错了,产业部曲基本都荡然无存了,这个出手着实有些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