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侯,董卓余孽联合起兵,恐长安有危!”辛毗说道:“今欲解关中之难,需先尽快击破牛辅。否则若让郭、李破关中,关西诸将恐会驰援牛辅!”张虞沉吟几许,说道:“今让徐晃至闻喜县,看能否说服杨奉、韩暹二人倒戈。若是能让二人倒戈,牛辅性情胆怯,兵将士气尽无,将不足畏。”
因有前世的了解,故张虞虽知道郭、李等将反叛,但并未有太强的反应,更多是对王允做事的固执而叹息。
与此同时,身为先锋的徐晃奉令已至闻喜县下营,其与安邑相隔不到百里,与杨奉、韩暹二人仅隔六十余里。
徐晃胆气过人,得知杨奉、韩暹二人的消息,便只身单骑前往二人营寨,欲说服二人倒戈。
大帐内,烛光摇晃,杨奉披甲坐于椅上,神情间充满了忧虑。
“将军,营外有故人求见?”侍从闯入军帐,禀告道。
“是何姓名?”杨奉问道。
“其人姓徐,自言与将军共事于白波!”侍从说道。
“姓徐?”
杨奉神情微变,似乎想起某人,赶忙说道:“速邀故人入帐!”
“诺!”
少顷,却见徐晃身着便服入帐,见到面露惊色的杨奉,作揖笑道:“故人别来无恙?”
杨奉从椅上惊起,瞧了几眼,见果是徐晃面容,问道:“我闻公明今在张将军帐下效力,且已率兵至闻喜,今怎会于此出现,不畏我命人擒杀?”
徐晃说道:“我与杨君有同事之情,今率兵于此,得知故人踪迹,欲进一言,故冒死而来。”
“不知公明前来何意?”杨奉明知故问道。
徐晃沉吟少许,说道:“董卓受诛而亡,朝廷由王允秉政,董卓余孽惶恐。而今张君侯率甲士两万,兵下河东,征讨牛辅。然牛辅为无能之辈,非张君侯之敌,而君之勇略,勇冠三军,岂能屈身于贼人,并为其赴死。”
“张君侯为当世英雄,名声威震河朔,好贤礼士,三晋之人尽知。昔与君交手之时,君侯初见杨君勇略,便深爱君之才干。晃念故人情谊,而君侯敬重君之勇略,故晃斗胆奉邀。”
“不知君能否弃暗投明,率部投效君侯?”
徐晃说服杨奉的话半真半假,杨奉勇武倒是出众,但不至于让张虞深爱而难忘,无非是想说几句好听的话,以便让杨奉归降。
杨奉沉吟良久,继而叹息道:“我故知今形势危急,而牛辅非成事之人。奈何困顿之际投效,今不忍舍弃而走。”
徐晃观察杨奉神情,见其所言非真,说道:“君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遇可事之主,若因些许情谊而失之交臂,岂不自误!”
“况牛辅为贼子,今君侯持天子诏讨之,岂有助贼之理?”
杨奉思考半响,说道:“公明所言极是,今愿从君言。然今无礼进献,恐会受贼身连累,难得君侯器重。”
“不然!”
徐晃摇头说道:“君侯选人以才,而非观出身尊卑。我昔为贼人而降,但君侯今仍拜为骑都尉,故杨君勿要以此为虑。”
说着,徐晃思虑了下,说道:“君欲求进献之礼?何不如诛杀牛辅?”
杨奉眉头大皱,神情不悦,说道:“以臣弑主,非义士所能为。况我受牛辅收留之恩,今若杀之,则为不义之举,奉不愿为之。”
“君乃义士也!”
徐晃用欣赏的目光瞧了几下杨奉,他没想到杨奉手段倒不下作,换做其他人或许会借牛辅脑袋以换取富贵。
顿了顿,杨奉说道:“我与韩暹关系亲密,今可说服韩暹与我一同率兵投效君侯。”
“彩!”
徐晃欣喜说道:“我素知韩暹骁勇,今君能说服韩暹而降君侯,君侯必将大喜过望。”
当晚,杨奉连夜让人请来韩暹,韩暹本因张虞率兵逼近而惶恐,今得见徐晃前来招降,当即同意杨奉所说投效张虞之事。
次日天明,杨奉、韩暹二人假传军令,率部前往绛邑,投效到张虞麾下。
ps:明天三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