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虞笑道:“卿父举族北上投效,欲与仲康团圆。我怎会不愿同意?”
许氏宗族与乡人其数目有上千家,许褚父亲老兵出生,宗族、乡勇加以调教,便能入伍为兵,张虞眼馋得很。今下前来投效,张虞怎会拒绝呢?
况且许褚父兄前来投效,可让许褚无需为家人而烦恼,今后专心为他征伐。
“容我写信于袁本初,让他与沿途诸侯言语,勿要骚扰卿之族人。”张虞笑道:“且我让元常为仲康族人于晋阳挑选良田,以便仲康行富贵还乡之举。”
许褚欣喜说道:“多谢君侯!”
之前张虞占据上党,许褚父亲出于家业考虑,拒绝了张虞的邀请。而今随着张虞名声响彻中原,许褚父亲终于是忍不住,决意北上千里投效,这也变相说明张虞的影响力逐渐在变大。
待许褚、高顺二人退下,老上司王柔神情谦卑,出现在张虞面前。
“柔拜见君侯!”
今下的王柔已无当初嫉妒张虞立功之模样,而是以下位者姿态尊敬张虞。
张虞岂敢让王柔行礼,扶住作揖的王柔,笑道:“王公为虞旧时长吏,岂能由公拜我,当由我拜公!”
“不敢!”
王柔赶忙扶住张虞,说道:“君侯客气了,往后犬子恐多需君侯照料!”
“善!”
在与一众文武见完,张虞终于见到崔钧。
“崔郡守,有劳从平周北上赴宴!”
“多谢张君侯相邀!”
崔钧性子甚直,问道:“不知君侯何时商议西河复郡之事!”
对于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张虞倒是友善,笑道:“若崔君今下方便,现在便可商议。”
“请!”
崔钧为崔烈之子,其兄为崔均。在董卓入京之后,兄长崔均帮助袁绍奔走,招呼起兵之事,然不幸因病去世。而崔钧因兄长之故,曾签署讨贼檄文。
但因考虑父亲崔烈在长安,兄长崔均又中途病故,崔钧倒是不敢过火,便一直呆在西河。
之前因西河郡临近匈奴,而太原郡守李峻又常插手西河郡事。若非张虞介入并州局势,崔钧都有考虑弃官而走。而今张虞有意恢复西河,并邀他前往晋阳赴宴,崔钧便应邀前来。
张虞与崔钧在廊道间漫步,谈论西河郡事。
张虞望着庭院里的白雪,说道:“匈奴叛乱时,我与崔君有一面之缘。今朝廷动荡,天下兵戈四起,西河百姓流离,仅有平周一县,试问君有何打算?”
崔钧神情茫然,说道:“我父在长安,然董卓无道,天下兵戈四起,我并无远图。”
说着,崔钧思索了下,补充道:“今下任西河郡守,自是为西河百姓而忧。故君侯言复郡事宜,钧便欣然北上。”
张虞瞄了眼崔钧,意味深长说道:“匈奴叛乱,百姓流离。今欲复郡,需先降服匈奴,恢复旧时秩序。之后迁治离石,招揽流民,修建城郭,恢复生产。其中所耗时间之长,所付出心血之多,非寻常人所能任之。”
闻言,崔钧眉头微皱,说道:“君侯以为我不能任之?欲选他人出任?或是说君侯无意复郡。”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我与单于有约,助他复国治下。今崔君才能出众,治理西河不难。我恐崔君会因恢复西河郡生产所费时间太长,而中途弃官而走。”
崔钧心中微恼,说道:“君侯若能平匈奴,令西河不受匈奴之害,我便能恢复西河民生,断不会中途弃事而走。”
“善!”
张虞神情欣喜,说道:“既有州平兄之言,虞便敢降服匈奴,恢复西河城郭。”
“那不知君侯有何方略?”崔钧问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今太原初安,我部兵马不多,还需与郭雁门商议此事。且征伐之事,不可急图,望州平暂忍些许时日。”
为了安抚崔钧,张虞说道:“今单于于夫罗率部屯平阳,无汉人官吏管辖。君可派人南下,暂管平阳、永安二县。待甲兵可用,我当挥兵向西,收复失地。”
崔钧思虑半响,说道:“既然如此,有劳君侯书信与于夫罗单于。”
“善!”
见崔钧听从自己差遣,张虞微吐了浊气。
他用激将法既有留下崔钧之意,更有如他所说一样,即便击败匈奴,西河郡若想恢复,需长期治理才能恢复。
而张虞麾下无人可任太守,倒不如让崔钧出任,且崔钧才能不差,具有州郡之才。若能让崔钧长期为他治理西河,倒是能为他省去很多功夫。
今西河郡被他解决了,接下来便到雁门郡了!
张虞望着天空中飞舞的雪,心中如是想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