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屋 > 都市言情 > 暮汉昭唐 > 第172章 知政入乡,得遇贤士

第172章 知政入乡,得遇贤士(1 / 2)

第172章知政入乡,得遇贤士

中平元年,五月。

稍微空闲下来的张虞,离开治所壶关,带上随从至长子县乡下走访。

“今岁何如?”

躬身入乡里,张虞忽然走进一户民宅,以讨水喝为名,与农人闲聊。

“得老天保佑,今岁能过些太平日子,种了不少田。却就是近些日子,没下雨!”

农人三旬有余,满脸褶皱,将水递给张虞时,可见其手上老茧之多。

张虞毫无架子,便让张丰将马背上的鞍卸下,便说道:“田里种些什么,今年打算种麦不?”

“种了!”

见张虞一行人持刀乘马,农人倒也不慌,说道:“田里种了粟,只等秋时收成。麦不敢不种,粟要用来交税,麦虽难吃,但还是要种,免得闹荒。明年旧地种豆,易地种粟。仅要太平,耕作两三年,便有剩余。”

自张虞与众人商议赋税改革以来,钟繇经与众人讨论,额定一户出粟三石、绢(或布)一匹,绵五两。当用物取代钱,用于征收赋税时,上党士民虽晓得官府取巧,但也仅抱怨而已。

张虞笑道:“今年种粟,今明之交耕宿麦,明年种豆。而后易田种粟,如此反复,两岁三熟,君倒晓得耕作。”

东汉至隋唐的三四百年里,因冬小麦在黄河中下游的普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春种粟,冬种麦,次年五月收麦,六月种豆,九月收豆的两年三熟耕作体系。

同时,因为两年三熟的农业耕作,得以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快速崛起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其本质是随着长江流域普及宿麦种植,发展出稻麦轮耕制,两年三熟的稻、麦收成,远比二年三熟的粟、麦、豆收成更多。

而今上党因临近河北地区,且作为早期的华夏文明发源地,郡内百姓掌握两年三熟的耕作模式并不奇怪。

张虞将碗还给农人,问道:“今在张府君治下,乐否?”

农人将碗收起,叹了口气,说道:“乐与不乐,要看和谁比。若和被迁徙于此的流民相比,我自是乐呵。他们今下为得口粮,每日随官府劳作,开垦荒田,种黍以待秋冬。”

“若与富裕人家相比,肯定自是不如。家中我与妻子两人,老人一口,小儿两人,虽有百余亩之地,但除去休耕之田,能耕者半数,年收粟六、七十石。而官府收三石,另需缴绢、绵之物。”

“一番精打细算下来,四季弄些果蔬,家人勉强可以糊口,衣服不敢胡乱添置。若是遇见生病,怕是无力负担。”

张虞闻言默然,眼前农人所说之事,符合他的认知。

百亩之田虽多,但不可能全部拿去耕作,每年需轮休。且因两年三熟的特殊性,粟的使用需分两年,扣除所缴纳赋税以及耕作种子,百姓做不到经常吃粟,更多是食用麦饭与豆饭。

而遇见服徭役的时候,家中无壮丁耕作,田亩怕不是会荒废。若再遇见生病情况,家中根本难以支出。故无战事之时,徭役征发不频繁,三年倒能有一年之余粮。

然相比农夫,军人生计会好很多,军人每月口粮两石,辅兵享免赋税,战兵除免赋税外,还能有军饷可领,生活会比耕作的农夫之家好很多。

战乱之下,张虞必须执行先军政策,若是张虞失败了,怕其他军阀会比张虞剥削更多。

“走,去其他家瞧瞧!”

张虞挥了挥手,带着张丰在乡里转悠起来。

丹水亭作为长子县下的乡亭,之前接收了百余户白波民户。

张虞找了个借口,喊住年岁较大的孩童,问道:“你爹、娘在哪?”

孩童倒是胆大,说道:“我娘在田里干活,我爹去城里制箭去了!”

张丰寻机说道:“长子县道路尚且工整,县长便招流民前去制箭。”

“你有何事?”孩童警惕地问道。

而今时田里的妇人见孩子被张虞一行人询问,放下手中的农活,赶忙前来搭话。

妇人年岁不大,但因经常操劳,皮肤黝黑,脸上多有戒备。

见状,张虞笑了笑,说道:“我是为前来问路之人,今见田中多有荒芜,而不见男丁耕作,今有所好奇,特来问问。”

妇人说道:“我非本地人,被官府安置于此,授百亩荒田于我家,需开荒耕作而已。至于周围地点,我实不知尔!”

说罢,妇人带着孩童便走,生怕张虞一行人想干坏事。

见自己被当作坏人,张虞也不在意,说道:“流民得有安置,虽生活艰辛,尚能糊口。待冬播种宿麦,或许明岁生计便会好转。”

最新小说: 前女友的前男友包养了我 师兄的困惑[古穿今] 自我中心(H) 这和我想的不一样(H) 现代镖师实录 两小无嫌猜 男主你崩了 拾荒 重生之夏泉 魔鬼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