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庆幸的是,他还能继续找。
在沂州陷落之前。
这一次除了徐州被攻破得太快以外,一切都好像是丰庆六年那场大战的重演。
南唐的大军主帅虽然从武晏换成了姜炎,但是仍然没能改变攻势受阻、战机贻误的命运。
姜炎虽然是野战之王、南唐军神,但是面对沂州城高大坚实的城墙,以及斗志昂扬、战斗力强悍的邓家军,依然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是的,邓家军在两个月前就果断放弃了残破不堪的徐州城,直接退守到了沂州。
而沂州所属的青州都督府也随即发出李督的钧令:沂州一切军民悉听邓锦调遣!
这恐怕是沂州能够坚守到现在的最大原因。
于是姜炎久攻不下,便只得采取了前年武晏同样的做法,对于沂州围而不攻,亲率偏师绕过沂州向北打开通道。
实际上青州都督府的兵力此时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度空虚的境地,因为再也没有青州行营坐镇,因为朝廷为了内耗,为了平衡,为了防备李毅的别有用心,根本还没来得及准备,或者说根本没打算过给青州派兵。
好在他们早早留了一个最强的后手——陆鸿与平海军。
现在,这记后手的效果已经展露无遗。
而陆鸿也显然完美地领会了中枢的意思,两个半月来带着兵马游走、骚扰、偷袭、拖延。
青州坚持到了现在,而没有遭到兵祸。
而大周的右路,关中已经陷落了……
陆鸿完全明白,这一场大战的总指挥姜炎,是下了一步多么险峻、多么大胆的棋——南唐大军的主力根本不在青州,而在关中!
南唐此役出动大军四十万,其中八万循丰庆六年故道,由姜炎本人率领,直取青州;另外三十余万则由偏将率领,悍然袭破了长安。
而姜炎的八万大军在沂州受阻之后,则再交一偏将,以六万人围困沂州城,自己再次脱离主力,率领一万余人北上与陆鸿的三千人纠缠至今。
不知为何,此人的战法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初唐扫灭群雄之主,李世民。
也就是有唐以来,神机门的第一位将军……
青霞山上还在沉默着,但是下一刻便会被
打破。
陆鸿还在思索着对付姜炎的办法,但是下一刻便不得不重新考虑全军的退路。
因为下一刻,负责斥候营的陈三流派人来禀报:沂州失守,邓老将军率领残部退往青州;另外,右路军那边,禁军神武卫三万以及河南道征发府兵八万、团练兵六万,共计十七万大军,在华阳道与南唐左路军大战败北,朝廷计划从神都撤退,也有可能直接迁都……
沂州的失守是因为姜炎趁着击退平海军的间隙,转身率军亲自攻打,一日而破。
而朝廷之所以有撤出神都、甚至迁都的想法,是因为军心已失,而失去军心的原因,是那败北的十七万大军的领军统帅,是裴征……
这个天下兵道,独占其半的神话,终于陨落。
裴征的兵败,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的失败,他是整个大周军方的主心骨,是所有周军将士的旗帜!
如今,随着这一代神将的惨败,大周已经不可逆转地失去了最重要的士气和军心。
“派裴老帅领兵是谁的主意?”陆鸿冷冷地向那名斥候问道。
“据说是御史中丞戴猛一力主张……”
“……此人当斩!”
陆鸿深深地望着遥远的西方,语气中满是寒意。
“裴老帅在四月初六出兵,在朝邑击溃敌军先锋四万,于四月十二再斩敌军一万五千于郑县。后来因为敌军势大,率军退守风陵渡,接连击退敌军四次强攻。”
那斥候清晰的话语回荡在青霞山上,没有人开口询问,也没有人喝彩叫好,因为谁都知道,所有的变故还在后面。
于是那名斥候紧接着说道:“四月十八,戴猛弹劾裴老帅怯战,龟缩不前,涨敌之气焰,弃长安于不顾。临泉王与龙武卫大将军王睿复议,圣君为平众议,下诏裴老帅出击,务必在一个月内收复长安。”
“四月廿日,圣君再度下诏催促大军前行,四月廿二,三度下诏。”
“四月廿五,裴老帅含泪弃风陵关,出兵华阳。四月卅日,于华阳遭遇伏击,收尾难顾,全军覆没。”
斥候的声音平静得有些冷酷,甚至丝毫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他只是在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任务,将军情完整而客观地传递给自己的将军,然后等待着将军的决断。
陆鸿没有再说话,他能够想象,裴老帅在得到那三次诏令时,是怎样的愤怒,是怎样的不甘与不解!
但凡有点历史教训和军事经验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坚守风陵渡、依河押关,面对汹汹之敌,搓敌锐气,稳守反击,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朝廷依然做出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
那位曾经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继而报以极大希望的丰庆帝,犯下了一个赵孝成王式的可怕错误……
一位年届八十四岁的老帅,晚节不保。
大周朝廷,风雨飘摇。
陆鸿望着渐渐冷下去的天色,心中的惋惜与悲痛无以复加。
他忽然拾起身边的宝刀,身手轻轻向后一招:“出发,前往沭河大营!”
(之所以起了这么一个章节名,是因为本章出现了四位将军,陆鸿、姜炎、李世民、裴征。两位现在式,两位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