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锅,一层楼,每道食材,都是像盖房子一样“垒”上去的。
最底下是最不值钱,却也最吸味儿的青菜蘑菇和大白萝卜。
倒数第二,则是黄山老笋干。
这笋干失了鲜脆,却又经过一轮发酵,香味更加悠长。
放在这里不仅是吸汤,还能吸油。
因为这两层垫菜之后,就是荤肉的发挥时间了!
一层最朴实无华的五花肉先盖上。
油豆腐跟着就填在了中间。
鸭肉鸡肉往上再垒一层,边缘再铺上一圈儿肉圆子。
种种山珍,菌菇笋衣木耳鹌鹑蛋瞅着缝儿往里塞一塞。
最后负责封顶的,却不是什么大荤大肉。
而是一道金灿灿,香鲜又细嫩的蛋皮饺!
徽州人做这饺子可是讲究又利落。
讲究的是材料。
蛋皮用鸭蛋黄,更好成型,配合油和水淀粉,滑嫩鲜香。
肉馅儿里要加上香菇和马蹄,煮多久都有点脆生生的口感,带着山水间的清甜风味。
利落的则是手法。
老手厨子压根不用什么不粘锅摊蛋饼皮,再一一包起来的操作。
直接从锅里提起大汤勺。
五花肉一抹,借肥油一润,就在灶上头烧一烧。
烧热乎了,舀一勺蛋液浇下去,只需手腕灵性的一抖。
微微凝固的蛋皮就圆乎的摊在勺里了。
这时候只需另一只手拿双筷子,先夹一团馅儿放上,再把边缘处一掀一折。
就着还没凝固的蛋液,几秒就能折出个金灿灿圆鼓鼓的饺子。
翻翻面儿,煎出两声悦耳又带着香味的“滋啦”。
这就算成了。
不过这么做完,这饺子实际还是生的。
就适合放在垒的满满的锅子上,然后兜头浇下一锅香浓的猪骨头汤!
底下大火猛滚,咕嘟咕嘟烧透萝卜笋干五花肉。
再转小火慢炖数个小时,将鸡鸭的荤香一并炖进汤里头。
中间再时不时舀起一勺猪骨头汤,从上头慢慢浇淋下去。
把那笋干,豆腐泡儿,蛋饺,全都吸饱汤味儿,融合种种山珍,变得鲜香无比。
最后这一大锅,连汤带菜热腾腾的往桌上一端!
只听“砰”的一声敦实的响动!
“寄汤,啊不,大骨头汤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