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想了想,又道:从圣人往日赐下的赏赐拿钱就行。
那些书生扣扣索索凑足路费好不容易赶到长安参加科举,心中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心思来,结果他们满心期盼的科举就是一场君臣说笑的笑话。
倘若是他们自己本事不够技不如人考不上也就罢了,偏偏不是他们技不如人,而是所有举子都被李林甫和李隆基这对君臣当做了笑话。
实在惨了些。
第二日,李长安再去找朱三郎拿画的以后,旁边严四郎的摊子已经空了。
昨日生意好,他卖了几幅画凑足了路费,今日一早就去投奔亲戚去了。朱三郎告诉李长安。
他是河北道人,据他自己所说他有一个远方堂叔在范阳节度使手底下做幕僚,他去投奔那个堂叔了。
朱三郎也收拾了摊子,他昨日也卖了许多画,如今已经凑足了回乡的路费,今日专门过来给李长安送昨日她买下的画。
朱三郎感慨道:这个世道科举是出不了头喽,我年纪大了,不考科举回乡种地就是了,严三郎他还年轻,自然还想要拼搏一番,去投军也不错,挣些军功说不准还能有出人头地的一日。
他抱着放画轴的卷缸,背影佝偻又萧瑟。
他笔下的菊那样的傲,他的腰却弯的那样的低。
李长安一直目送着朱三郎离开,一直到朱三郎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中才沉默转身离开。
回到公主府,李长安却发现朱三郎送她的画中多了一卷,展开摊平。
画卷上是一副颜色更鲜艳的菊,每一片花瓣都往外刺,仿佛要愤怒冲出画卷一般,寥寥几根茎叶也苍劲有力,仿佛高耸的锋利长戈。
一侧提着两小行字。
【天宝五载四月】
又有一行墨迹新些的字。
【朱三于长安赠小友】
大概朱三郎也不是全无怨气。
四月是开榜的时候,当然,榜上无名,那张喜庆的红纸上一个名字都没有,他们成了以李林甫为首的满朝公卿的工具。
李林甫以此来彰显他的权势,李隆基以此来表达对李林甫的宠爱和对盛世野无遗贤的自傲,满朝公卿则是视而不见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