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无可奈何,只得下船,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搁浅的船只挪移出来,顺着窄窄的水道沿路返回。
等他们耗费了数十日,再次回到出发点的时候,发现,天啦噜,潼关已经被攻克了,大军已经打入长安城了!
众人:“……”
我们在外面一路飘零,走水路想抄近道,仿佛抄了个寂寞!
本次随军的颜延之若有所思,决定将这一桩趣事记录下来。
许久之后,他到好友陶渊明家做客,恰好拿出了当时的日记。
陶渊明看了,对这个追溯洛水源头,在洛水尽头见到寥落(?应该是活泼)古村的故事很感兴趣,当即大笔一挥,创作了一个相关故事。
嗯,就叫《桃花源记》好了!
大军攻占长安,「宋」字大旗时隔百年,终于又一次插在了中原正朔的土地之上。
此刻,刘裕特意动用了抽奖得到的陆游标志物,「辛弃疾人物卡」,将宋孝宗位面的辛弃疾召唤了出来。
赵瑗正和辛弃疾聊得好好的,一抬头,忽然发现了人没了,险些当场昏迷过去。
他回过神来,陡然响起了召唤那一茬,长吁短叹,直呼刘裕不做人。
入城那一日,大雨如洪流,急促落下,洗去了长安的所有烽火与尘埃。
然而,只是凭阑稍微等待了一会,就已经雨过天晴,一轮旭日喷薄而出,华光朗朗升起。
刘裕立在高高的城楼上,抬指捻去了砖瓦上一粒沾湿的水痕,笑道:“「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鹏举这句诗,和此情此景倒是很贴切。”
岳飞轻笑一声,纠正自家陛下:“岂能是「怒发冲冠」,最应是「喜上眉梢」。”
在城头远望河山,簪缨已定,天下已宁,四海胡净沙。
万里飘悬的旌旗屹立山色青苍,凝结了万里苍茫色,报喜的破虏文章传向了四面八方。这座城中无数的丹霞烟气,琼楼玉殿,兰台金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气势恢宏,森罗万象。
不远处,许多人正在忙忙碌碌。
或与百姓接洽,告知他们来日安排,或忙于修缮工作,整理宫阙,或清点着前朝的藏书、碑文、天文仪器等物,细心收藏,或忙于安排不日后的登基大典,正在揪着刘穆之掰扯各种流程。
果然是热热闹闹,生气勃勃。
向远望,是帝国清平盛世;向近看,是温暖烟火人间。
岳飞忽然提议道:“不如就把这一幕画下来,传递给他们吧。”
刘裕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当下找来了帝国著名的诗画双绝谢灵运,让他如实记录下如今的场景。
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亦擅长对山水的妙笔丹青幻彩描摹,当下就开始挥笔落下,清雅潇洒,一蹴而就。
画中不仅有长安城,有象征着五胡尽灭的功德碑,有人间烟火,有森森刀剑铁甲光寒。
还有英气高迈、手持长剑的宋祖陛下,凭阑听雨、回望金阙的岳王,接雨水洗净刀锋鲜血的檀道济,以及许许多多打进长安城、亲手将这个天下变为统一的功臣。
刘宋年间,厉害且青史留名的文人着实不少。
岳飞写下了第一首贺词,李清照和颜延之各留了一首贺词题在画后面,刻意隔得远远的,以免画风不符,导致互相打架。
谢灵运自己也写了一首,还有陈郡谢氏的「小谢」谢惠连,当然还有辛弃疾。
到最后,所有人不管到底擅不擅长文学,都加入了其中,宛如炫技一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就连刘裕自己都在后面加了一首诗,十分言简意赅:
“打呀打呀打,打入长安城。
一统天下事,杀死五胡人。
扛起这个鼎,国家和众生。
问朕手酸吗,当然不可能。”
众人(盲目而心悦诚服的):好诗好诗,既表达了对过去的追思和痛惜,又充满了对外来的向往和意气风发。
用如此简洁的话语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含义,不愧是自家陛下啊!
唯一初来乍到,所以不太有滤镜的辛弃疾:???
不是,你们这群人到底怎么回事?
当下,这张众星云集的书画,就夹杂着李清照数千字的情况说明,一并誊抄临摹了八份,被塞入了八个红包中,传递向各个位面。
因为红包总共可以塞下一立方的东西,所以除了书画,刘裕等人还在里面装了很多礼物。
这些位面都是没有被天幕选中的,从来没有进行过逆天改命的位面。
红包的第一个接受者,是季汉姜维。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姜维欲使汉室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计策,终究是失败了,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门外箭雨如簇,姜维白发垂落,举起长剑,缓慢地指向了自己的心口。
临死之际,今生今世无数的画面在脑海中掠过,年少意气风发的天水麒麟儿,青年时期追随丞相南征北战,五丈原前,长风吹彻,一生的光芒仿佛都随灯烬湮灭。
姜伯约此生都是汉臣,至死未曾负汉。
就在剑锋即将刺下的一刹那,仿佛有热泪混合着鲜血低落在刃上,他泪眼模糊,忽而看到了一卷奇怪的纸出现在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