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突击!【求订阅!】
通过俯瞰视角,王奉时刻关注战场动向。
池河西岸守军,在楚云飞的统领下,借助木舟快速渡河。
东岸日军后撤两里,见中国军队渡河建立桥头堡,左右为难之下,只能留下大部分兵力继续驻守池河,
战争态势进一步扩大。
其余部队由汽车中队运输,快速转向后方。
王奉嘴角露出喜色,决定给战场再添一把火。喊来通讯兵。
“急电池河前敌总指挥部,调集优势火力,以重炮、山炮、步兵炮、迫击炮部队,迅速击垮东岸日军防线,向迂回部队靠拢!不要节省弹药!”
随着时间的拉长,各部队缴获的物资已统计完毕。
冗长的清单,看得王奉瞠目结舌。
有种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感觉。
真不愧是来自京沪地区的日军,肥得流油。
粮草,辎重等补给不计其数,单是精米,就缴获了将近十吨。
军械也缴获了一大批。
三八式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手榴弹等堆积成山。
各类炮弹,榴弹也足足有1000多发。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105毫米以上的重炮弹,这种战略压制性武器,不是那么好获得的。
可遇而不可求。
手头一下子宽裕起来,王奉下达作战指令时,也阔气不少。
参与正面夜袭池河的日军,充其量一个大队的兵力,被渡河军队牵制一大批。
真正能返回后方,进行回援的少之又少。
明光一带的日军大队,正在南下的路上。
受限于三维立体作战地图可视距离,王奉观察不到这支部队的情况。
但又有何妨?
池河镇方向驻扎六千余名士兵,外加提前收到情报,已做好了应对准备。
加之主场作战,池河镇东岸在远程炮火打击范围之内。
就凭这两支日军大队,根本翻不起什么浪来。
友军打的热火朝天,第31军也没闲着。
第138师趁乱夜渡池河,向明光方向发动攻击。
打的日军顾头不顾腚。
战局在变,要对原有的作战方案进行修改。
王奉喊来谢尔盖:“令第三山地步兵大队,抽调一半的兵力,转进东部丘陵,参与对日军指挥部的围堵。”
“另外一半兵力向西进发,转守为攻!”
谢尔盖点点头。
池河东岸回援的日军,充其量两三百人,部署一支千人部队进行阻击,着实有些大材小用。
王奉低头看了一眼时间。
凌晨三点半。
距离拂晓还有三个小时左右。
“是时候对日军发动总攻了,两个小时内务必结束战斗!”
经过对现有情报的分析,他已将日军详细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
相当于被看透了底牌。
具体部署如下:
一支日军步兵大队夜袭池河东岸,另外一支大队企图从侧翼迂回,正被死死拦住。
另外约有一支大队的兵力,散布在东部丘陵。
根据战况推测,日军应该在战前压缩过编制,参与夜袭的部队是仅剩的精锐。
而后方修整的千余名日军,大部分是轻、重伤兵,以及少量的后勤部队。
第31军方向。
日军一支步兵大队正南下支援,一支步兵大队留守明光待命。
一共五支步兵大队,相当于一个旅团的兵力。
谢尔盖神情振奋:“长官,我请求亲自赶往前线督战!”
王奉迟疑片刻:“丘陵地区有张虎,你去第三山地步兵大队,配合楚云飞夹击日军。”
“不要恋战,借助远程火力优势,快速突破防线。”
“全歼日军最好,如果做不到,尽可能的打散日军阵型,造成混乱。”
“天亮之后,很可能会有日军增员兵力赶到,我们要及时撤出战场。”
王奉两手在地图上比划着,指印横穿日军防线,将其分割成两段。
现在虽然是1938年,但双方依旧沿用老旧的战争模式。
常言道,一战是防御战的巅峰,而二战则是轮到高速进攻战大放异彩。
眼下战斗双方,严重缺乏高速突进力量,就连骑兵,汽车兵都很少,只能靠步兵,火炮推进战线。
这种突击方式,效率很低,一旦日军构筑好临时工事,很容易将作战时间拉长。
谢尔盖点点头。
意识到人海战术的局限后,他最近一直又在研究新的步兵突破战术。
一种背离传统步兵战术,以调集短小却精确的火炮弹幕,攻击敌军防线弱点,再辅以突击步兵的渗透战术。
这种战术曾在一战俄国有所体现。
正是1916年,俄国对奥匈帝国的布鲁西洛夫行动。
此次攻势,俄军伤亡约50万,奥匈帝国110万,德意志帝国也损失35万人。
布鲁西洛夫攻势,达到了俄国在一次大战成就上的最高峰。
此后因国内问题,被迫退出战争。
可惜俄国并未在这场战斗中得到启发,谢尔盖出于改良战术需要,将这场沙俄巅峰之战再次搬了出来。
还真领悟到了一些精髓。
王奉挥挥手,笑了笑:“快速行动,我在指挥部等你们的好消息。”
此战基本上可以下定论了,战斗群、第31军,累计调动了两万余名士兵,以四倍有余的兵力,对池河东岸的五千余名日军,发动迂回突袭作战。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纵使日军指挥官天照大神上身,恐怕也无力回天了。
视角转到俯瞰界面。
眼下丘陵突破战斗,已经要接近尾声了。
这段时间的训练并没有白费,正直部队的协同性,突破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张虎率领部队,像驱赶羊群一样,将整个丘陵地区散布的日军,统统撵到一条防线上。
己方各部队也化零为整,对日军最后的防线发动突击。
在张虎的指挥下,部队呈突击队形,步兵分散冲在前方,机枪手,掷弹兵在后方支援。
为了适应战况,他将原有编制打散,遴选出精锐士兵,分成了三个临时进攻编队。
第一编队由实力较差的士兵组成,任务是确定日军阵地位置,并发动突袭。
二队是精锐部队,由精锐部队编成,张虎亲自率领,在发现敌人薄弱部位后,向前快速推进,并在短时间内越过薄弱部位。
三队实力尚可,主要任务是对二队进行支援,并保护其侧翼。
当日军阵地出现较大缺口后,剩余部队跟在后面鱼贯而出。
张虎率领部队不停顿的向前突进,不停地发现和利用日军防御部署中的薄弱部位,直至凿穿整个防线。
王奉通过俯瞰视角,注视完了整场战斗。
不得不说,确实是可圈可点。
部队升级到【训练有素】后,增加的突破,协同性,在此刻具象化的展现出来了。
此时张虎率领的先头部队,距离日军指挥所的直线距离,仅有五百米。
但由于地形复杂,中间隔了座山头。
王奉转换视角,近距离观察部队。
张虎突破完最后一道日军防线,累得气喘吁吁,但片刻也不敢停歇,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往弹仓里压进子弹。
一名士兵凑过来:“团长,咱们接下来该怎么打?”
张虎压完最后一发子弹,拉动枪栓,环顾一圈。
身旁还剩下七十余名士兵。
高速突破战术下,成果是喜人的,但代价也不小。
记得刚发动突袭时,整个二队足足有两百人。
“地图给我!”
“是!”
两名士兵撑开简易地图。
张虎在地图上寻找记忆中的坐标:“日军指挥部就在这附近,翻过这座山头看看!”
“立刻行动!快!!”
背后,还有数百名士兵与鬼子纠缠,必须要尽快端掉小鬼子的指挥部。一声令下,士兵们即便累得不行,也依旧保持突击队形,快速奔跑起来。
己方指挥部内,王奉露出满意的笑容。
要的就是这种精锐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