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我一个十字型人才
陈露阳垂着眼皮,手里的铅笔轻轻在书本上一下一下的敲着。
自从上次片儿城回来,他就一直在思考进了北大之后应该选择什么专业。
语言专业他肯定是不会选了。
要学习,就要学习对生产和社会有帮助的学科。
本来他还在犹豫,哪知道就发生了机械厂与意大利碰头会的事儿。
这两天,他真的有很认真的思考,以后进了北大要不要选择物理或者数学专业。
可是曹青杭的一句话却把他问住了。
“你喜欢学物理数学吗?”
“不喜欢。”
陈露阳毫不犹豫的开口:“但只要咱们厂需要,我就去学。”
语言很重要,技术很重要,物理很重要,数学也很重要。
只要能让厂里的小汽车造的好,造的快,他什么都可以学。
曹青杭乐了:“想法不错,但你不太适合搞研究。”
陈露阳不乐意:“我怎么不适合搞研究了?之前那么厚的资料都是我坐在这张桌上一页页翻译出来的。”
他是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的!
曹青杭赶紧摆摆手:“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的性格不太适合弄物理数学这种研究,要学会扬长避短,在自己擅长的方面深造。”
陈露阳愣了一下。
什么叫“在自己擅长的方面深造”???
自己一个全能十字型选手,天生没有短板呐!!!
那有模样有模样,要个头有个头,要智慧有智慧的。
哪有短???
看着陈露阳困惑的目光,曹青杭还好心提醒:
“语言方面那就不用说了,你在团结同事、打开局面、归拢事情方面就很不错。”
陈露阳微微皱眉。
听着像管理学……行政管理???
“可是这些对于造车啥用没有啊!”陈露阳反问。
干事业,造设备,哪项不是真刀真枪的一点点从无到有敲出来的。
你总不能打打嘴炮,说两句好听的,就指望小汽车自己造出来吧??
“有用啊!怎么没用。”曹青杭循循善诱。
“要是没有你,咱们能跟江边渡一郎迅速破冰,哄着人给咱玩命干活吗?”
“要是没有你,咱小汽车能一张报纸宣传到南方,接到第一笔订单吗?”
“要是没有你,咱们能解决减震器问题,召开全国机电公司展销会吗?”
“要是没有你,咱们厂能认识意大利参展团队代表,跟他们签合约吗?”
“要是没有你,咱们能这么痛快的找到省大物理、数学、化学系的老师给咱讲知识吗?”
……
“陈儿啊,这人吧,有些就是适合学习搞研究,有些就是擅长将这些有本事的人聚拢在一块。”
“你的长处是我们谁也学不会的。”
……
曹青杭正一句一句“开导”陈露阳呢。
结果下一秒,曹青杭陡然发现陈露阳眉飞色舞,逐渐骄傲嚣张的表情后!
曹青杭心里一抖,赶紧把话往回拉:
“当然了,我们会的,你也学不明白。”
“学不明白就不要强学了。”
只可惜,曹青杭说的后两句完全被陈露阳无视了。
“曹工……我才发现,原来最懂我的人其实是你!”
陈露阳肉麻兮兮的举起两个铁拳,假装娇羞的就往曹青杭的怀里靠。
还没等靠过去呢,
曹青杭浑身汗毛孔都炸开了,下意识的怒骂一嗓子“滚”!
好家伙……
陈露阳仿佛开启了人生的新大陆。
从他认识曹青杭到现在,他还是第一次听见对方骂人。
难得!!!
属实难得啊!!
自己都被曹青杭这么夸了,那还在这苦哈哈的学啥了。
学了也看不懂,大脑都快学木了。
陈露阳穿上外套,笑嘻嘻道:
“曹工,听你说完,我觉得我都能当咱厂长。”
曹青杭无奈了:“行了,夸你几句还找不着北了。”
陈露阳乐了:“这话要别人夸我,我也就当个乐子听。但你的含金量高啊!”
说到这,
陈露阳突然严肃起来,轻轻嗓子道:“小曹啊~你好好干!”
“等以后我当上厂长了,就封你当咱厂的首席工程师,把技术车间和生产车间全交给你管。”
曹青杭白了他一眼:“你可别当厂长了……”
“我都当上首席工程师,主管技术车间和生产车间了,你都不给我个副厂长当当??”
“啧啧啧真是比周扒皮都黑……”
两个人有说有笑的关上灯,锁好车间的门,骑着自行车往外走。
现在已经快晚上八点了。
最近工厂里面的任务不是很重,晚上亮灯的车间也不多。
陈露阳犹豫片刻:“曹工,这次去片儿城,我看见蒋晓华了。”
曹青杭猛地看着他:“在哪看见的?她还好吗?”
陈露阳道:“当时我在车上,她和另一个女生在街上走,看着挺好的。”
曹青杭语气都有点变了:“还记得是哪条街吗?”
陈露阳:“要是能重新坐上公交车,沿着那条线走一遍,我应该能想起来。”
曹青杭的眼神瞬间闪烁起来。
虽然对方一句话都没有说,但陈露阳就是感觉曹青杭已经心里长草飞到片儿城去了。
陈露阳试探道:“曹工,我记着上次你说物资部的司长找你,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蒋晓华的事?”
曹青杭沉默了。
上次片儿城回来,他还特意问过自己爸妈在片儿城是不是有亲戚。
在听到否定的回答之后,曹青杭确实很奇怪为什么物资部的人会来找自己。
不过厂里一直忙着造车,他也没有心思去想其他的。
今天经过陈露阳这么一说,曹青杭也开始犹豫了。
“她没出事就好……”
沉默许久,曹青杭提着的一口气似乎终于放下。
整个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陈露阳好奇:“曹工,你要不要去片儿城找找?”
曹青杭轻声:“现在造车最重要,其他的等以后再说吧。”
……
伴随着第二天日头的升起,
机械厂融合车间与意大利工程师第二次碰头会开始了。
由于有了上一次的经历,
马克波罗波尽量将他们的技术用能听懂的话表达。机械厂也事先做了大量的功课,对意大利的技术考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但是,当翻译的问题弱化到第二位的时候,真正的争执开始了。
在马可波罗波们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