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人物底层逻辑上来看,这个情节就是有漏洞的,是不完整的,是缺失细节的。
受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国内绝大部分编剧都不注重这些,很多制片人和导演也不注重。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观众们往往会发现,很多火剧,最后火起来的永远都是男女主,配角怎么也火不起来。
其中的一个原因很简单,配角的人物逻辑就有问题,导致人物的动态线路不完整,观众怎么可能跟不完整的人物产生共鸣?没有共鸣感观众怎么会记住这个人?不被观众记住怎么可能火?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配角是难民,为了救全家人卖子女,可镜头语言只给了难民卖子女的画面,什么原因也没说清楚,情绪铺垫也通通没有。
本来是很同情很共鸣的一个情节,但这样一搞,观众会和这样的人产生共情吗?
又比如在很多古代剧里,男女主在客栈吃饭,大多数镜头的处理是店小二上菜然后男女主开吃,这个店小二“客官里面请”、“客官想吃点什么”这样的三幕式开始和过程都没有,只有个上菜的结果。
那这个店小二在这个情节里有什么用?人物情节都不完整,这个人物体现不出他所存在的价值。
还不如把店小二这个人物去掉,直接就拍男女主上桌吃饭,然后用对话推动主线,这样不是更好?
可很多编剧就要这么写,很多导演就要这么拍,总喜欢让些龙套出场,但龙套的情节又不完整,最终的效果就是抻时长,没别的意义和价值。
在场的他们都是专业人士,今晚看了楚轩的理论实践,各有收获。
如果把楚轩的这套理论作用在剧本创作上,它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会强行让编剧刻画人物的时候把人物刻画完整。
开始、过程、结果,就跟洗脑似的,不把人物三幕式刻画完整,心里会不痛快,总觉得少了什么东西。
楚轩的这套理论,讲究的就是人物逻辑闭合,由一个人物的动态引起第二个人物动态,然后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不管有多少人物,只要遵循楚轩的三幕式理论,当把该情节创作完,就会发现所有人物都是满的,行为逻辑都是完整的,基本可以预料到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漏洞。
倏然间,刘艺妃实在忍不住,蹲在地上捧腹而笑。
“楚轩……”
“你想笑死我吗?”
为什么这也要去查佰度?
这都是什么操作?
刘艺妃深以为,她的男朋友被她给带偏了,这脑回路开始走清奇路线了。
楚轩和她一起笑着,面对这妖女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就要用非常规的手段来应付。
深夜,小两口依偎一起聊了聊生日请哪些人的话题,额头相抵着相拥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