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南方动荡
山东局势严峻,请求朝廷支援。
可目前,朝廷面临的情况却是缺兵少粮,国库空虚。
兵马方面,只有王子腾部下的军队还算堪用,可王子腾接下来还要负责收复之前被晋贼占领的山西失地,根本无暇支援山东局势。
北地戍边部队传来奏报,言草原异动,似在征调大量战马,有南下之意,面对这种情况隆庆帝根本不敢挪动边军部队。
财政方面,隆庆帝为了支持王子腾剿灭晋贼的行动,无论是国库还是他的私库都已经告竭,如今就连犒赏三军的奖赏都要推迟发放,更别提再动用钱粮支持山东局势了。
于是,眼下的南方局势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根本无力解决。
隆庆帝找来自己的几位心腹大臣,郭白、程范、崔枢等人,询问几人有无对抗淮阴贼的良策。
几人面面相觑,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计策,隆庆帝面露失望之色。
次日朝会,隆庆帝准备征求百官意见。
有些势力的官员自然早就得到了风声,做足了准备。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忠顺王今天竟然出席了朝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在目前的大熙,王爷普遍都没什么实权。
昔日康宁帝执政时期,早早的确立了太子之位,其余的几位皇子成年后直接立府封王,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机会,隆庆帝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没有任何机会,皇子之间反倒颇为和睦,当时的隆庆帝和忠顺王关系还算不错。
后来隆庆帝意外上位,由于其手下没有什么班底,便多有些依仗忠顺王这位兄长。
忠顺王为隆庆帝举荐了许多官员,如今很多都身居高位,在都察院、太常寺等地方任职。
这些人让忠顺王在朝堂上有了不小的话语权。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忠顺王很少参加朝会,以免引起隆庆帝的忌惮。
不知道忠顺王今天破例来参加朝会是有什么目的。
众臣相互窃窃私语着。
稍许时间,隆庆帝走上了朝堂。
众臣皆拜。
隆庆帝苦恼于山东局势,遂与众臣商议。
其实也没什么好商议的,论山东局势,场下的许多官员甚至比隆庆帝的消息还要准确。
他们早就在暗中串联完毕,此次商议,朝中直接旗帜鲜明的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主战派。
一派是主和派。
一派是孔派。
主战派以于涟一人为主,提倡举全国之力,覆灭淮阴贼。
于涟在朝堂上声泪俱下,言道:
“陛下,淮阴之贼,降而复叛,实乃顽固之疾。若不以雷霆之势扫而灭之,日后必成大患。虽然国朝财政,入不敷出,然治重病者,必用猛药;忍小痛者,方能去大疾。”
“陛下宜号召天下苍生,节衣缩食,以助军需;商贾之属,捐资献产,共赴国难;百官之俸,亦当削减,以资军饷。至于皇陵楼宇之工事,皆可暂停,以节省钱粮,全力抗贼。如此,方显陛下之决心,感天下之万民!”
于涟说罢,朝堂一片寂静。
隆庆帝还在思考着于涟的说辞,觉得似乎有些道理。
正思索着,只听一声“无耻老贼”,仿佛拉开了开战的序幕,刹那间,百官齐鸣,展开了对于涟的口诛笔伐。
每个官员都引经据典,把于涟骂的体无完肤。
有人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此人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名叫孟申,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恍惚间,于涟都觉得对方才是正确的。
有人骂于涟私德有亏,其子已故,于涟常来往于儿媳家中,欲图谋不轨,行扒灰之事。
如此有辱斯文,于涟被气的面色通红,说不出话来。
还有人更过分,直接栽赃于涟与异族勾结,如此行事是为了调离大熙军队,让草原异族趁虚而入。
这直接触及了于涟的底线。于涟破口大骂,几乎要和那人扭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