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尽在不言中【23】
当今天子虽多依赖内廷宦官,但侍御史依旧可以查阅朝臣奏疏。
当然,公卿彼此间的密谋自然不会在奏疏中显露。
但侍御史之职依旧存在巨大的信息优势。
有了元骏这位侍御史的统领,“驻洛办”才能真正成为魏哲的一只暗手。
对于元骏这个心腹,魏哲也没有遮遮掩掩,直接表露其意。
最后他还拍了拍元骏的手背感慨道:“如今朝局诡谲多变,有汝在洛阳帮衬,某在辽东方才能安心呀!”
此言一出,元骏顿时再无犹疑,当即躬身拜倒在地,坚定道:
“君侯放心,但有我在,必不使辽东眼盲耳聋!”
见此情形,魏哲这才面露笑意。
于是随后两人便干脆顺势将后面的章程定下了。
比如“驻洛办”不再用州郡的人马,而直接对侯府负责。
至于元骏这个“驻洛办”主事,更是直接与魏哲联系。
实际上以大汉朝当前的消息传递速度,也用不着搞的太过复杂。
毕竟以辽东和洛阳的距离,再紧要的消息一来一回都成了过期新闻了。
实际上魏哲的主要目的,也不过是想要更全面的掌握大汉各地的情况罢了。
见他这么一说,元骏当即便表示可以将御史台的紧要消息每旬汇总一份。
至于消息传递么?
“这好办,我妻名下正好有支商队,往年没少往来洛阳,交由他们便可。”
说来管妍名下的商队还是前不久老丈人送给魏哲的贺礼呢。
不过魏哲转手便送于了管妍,给她当脂粉钱,令小娘子开心了一整天。
她倒不是在意这点小钱,只是享受被魏哲宠爱的感觉。
而见魏哲这么一说,元骏心底就更放心了。
以管氏的实力,能走水运自然不会浪费人力物力走陆路的。
而如今洛阳水运交通恰恰相当发达,四面环山,六水并流。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光武帝还特地命人在洛阳城西开渠引洛水一支绕城而东,而后纳谷、瀍二水复注洛水以通漕,时称阳渠。
自阳渠开通后,便将黄河与洛水联系起来,从而使青州的粮船可以由黄河进入济水,最后经阳渠直接到达洛阳城。
明帝时期,王景受命治理黄河水患时,更是顺便整修了汴渠,令汴渠引黄河水通航,从而沟通黄河、淮水两大水系。
可以说正是阳渠和汴渠等水系的存在,才使得洛阳成为了水陆交通枢纽,并且大大增强了洛阳与天下各地的交通联系,为汉室延续了国运。
就这样,经过一番密谋后元骏便眼神坚定的离开了太守官邸。
……
且不说元骏回去后如何准备。
魏哲这边刚送走了元骏,便又迎来了公孙昭与管休。
话说在灭三韩之战中,魏哲是首功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便是北路军统率太史慈次之了。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魏哲之外,只有太史慈封侯的缘故。
然而开疆辟土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其他人便是吃点汤汤水水也是大功了。
比如公孙昭,身为乐浪郡都尉的他这次便被任命为东明郡太守。
别看仅仅是从佐贰官变成正职,但这里面的区别却是天差地别。
从秩比两千石成为真两千石这关,不知道卡死了多少州郡官吏。
若不是公孙昭本身就是秩比两千石的郡尉,并且在灭韩之战中也屡立功勋,东明郡太守这个位置他还真没资格坐。
当然,即便如此公孙昭也将其祖父留下的香火情分彻底用完了。
正是因为有人递话了,尚书台选部曹这才公事公办了一回。
不过对此公孙昭倒是一点都不可惜。
纵然他爷爷曾经担任过几年九卿,但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若是能靠祖上的余荫迈出关键的一步,他想祖父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要知道往日他连动用这些人情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