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屋 > 玄幻奇幻 > 归义非唐 > 第120章 何来太平

第120章 何来太平(2 / 2)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而吴绪芝率军殊死抵抗十余年,直到建中二年弹尽粮绝,这才选择了投降吐蕃。

投降之后,吴绪芝与吐蕃约法三章,即不迁徙敦煌百姓,不可随意屠戮,不可苛捐杂税等等。

对于啃了十余年都没啃下来的沙州选择投降,吐蕃自然十分高兴,而吴绪芝的条件也被其答应。

也正是因为吴绪芝的条件,这才让沙州的势力没有被吐蕃打乱,给予了张议潮起义的基础。

至于吴绪芝,他虽然投降,但并没有在吐蕃仕宦,而是隐退敦煌乡间。

他的妻子是南阳张氏,与张议潮同宗,因此张议潮在很小的时候就与洪辩结识。

由于洪辩参禅,吐蕃对其也十分尊敬,吐蕃赞普更是下令提升他为释门都教授,成为河西僧界的最高领袖。

期间,洪辩散尽家财,招募良工巧匠开凿七佛堂,历时二年而成。

这七佛堂,便是后世的敦煌莫高窟中的第三百六十五窟,而在此期间,洪辩也借口保护洞窟,招募了许多僧兵。

随着吐蕃赞普被刺身亡,河西局势逐渐变乱,张淮深与洪辩也开始谋划起了起义归唐的事宜。

一直到大中二年,二人决定起义,而洪辩以其河西僧团最高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招募瓜沙等地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军讨伐吐蕃。

在张议潮克复沙州后,洪辩即派弟子悟真等随侍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在张议潮收复甘州返回沙州后,便派出了悟真前往长安报捷。

如今悟真归来,说明报捷已经落下尾声,就是不知道悟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消息。

至于刘继隆在听完了吴氏的起落后,也算知道了吴氏为什么没有子弟担任要职。

说白了,吴绪芝本来就是外来户,只是因为他的身份才能让吴氏成为当地豪强。

可再怎么说,吴绪芝也是外来户,所以吴氏的子弟并不算多,而洪辩参禅,自然不可能还俗。

洪辩不还俗,剩余吴氏子弟没了领头羊,自然只能沉没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这般想着,刘继隆不免唏嘘。

他并不觉得吴绪芝有错,毕竟他坚守河西十余年,早已经用行动表明了他的态度。

如果不是肃宗不听李泌的,安史之乱恐怕早已平定,而吴绪芝也能等到唐军来援。

想起这些,刘继隆不免惋惜起了如李泌、吴绪芝这些人。

他手下文人极少,崔恕算是为数不多能拿得出手的了。

可即便如此,崔恕也没办法帮他分忧太多。

倘若他手下有李泌这种人,他也就不会被许多琐事牵绊了。

唏嘘之余,时间也不免一点点过去。

从龙首山到山丹二十余里,虽然距离很近,但毕竟下了雨,所以悟真他们今晚估计是到不了山丹了。

张淮深与刘继隆寒暄几句,交代了两日后返回张掖后便去休息了。

张淮深一走,索勋自然没有留下的道理。

随着他们都走了,内堂也再度冷清起来。

曹茂收拾着八仙桌上的茶杯,边收拾边说道:“折冲,内堂什么时候才能有女主人啊!”

“嗯?”刘继隆瞥了一眼这小子,啧啧道:“你想女人了?”

“不是,我是觉得折冲您该找夫人了,我爹像您这么大的时候,我都三岁了。”

曹茂一边收拾一边说,熟练地根本不像个十三岁的少年人。

刘继隆闻言无奈:“刚才张刺史和索折冲在的时候你怎么不说?他们也没有娶妻呢。”

“我不敢……”曹茂笑了笑,刘继隆没好气道:“你是见你家折冲我好欺负?”

“当然不是!”曹茂急头白脸的解释道:“折冲您比较亲近人,张刺史他们不行。”

“呵呵……就当你是夸我了。”

刘继隆靠着椅子笑着回应,心里也在想自己是不是该找个女人。

说到底他也是人,而且是两世为人,自然吃过肉味,有时候想找女人也正常。

只是以他的身份,注定不太可能娶个平凡的女子,所以他并没有着急。

“等你成了丁,我给你说门亲。”

他打趣着曹茂,曹茂却无语撇撇嘴,端着茶壶茶杯去刷洗去了。

见他离开,刘继隆便回到书房练了练字。

他的字不算好看,自然要多加勤练。

如此过了两个时辰,随着天色变黑,他也早早休息去了。

细雨在夜间停下,方便了翌日悟真等人的出行。

待到正午他们赶到山丹时,张淮深、刘继隆、索勋等甘州大小官员已经在北门迎接。

“张刺史……”

“大德。”

悟真和张淮深相互认识,因此二人见面后便行礼表示招呼。

起身过后,张淮深主动为悟真介绍起了所有人。

“这是山丹折冲府都尉刘继隆,我军刚刚出征凉州,收复番和归来,刘折冲在此战中立下大功,获甲三千八百余,为我军重创凉州,明年东进创造了机会!”

“获甲三千八百余?!”

悟真不敢置信的看着刘继隆,他是洪辩的弟子不假,可也是能上阵的僧兵,自然知道获甲三千八百余是什么分量。

要知道他离开大唐时,大唐对党项的作战,先后也不过才获甲六七千,而动用的军队却是甘州的十倍还多。

刘继隆的这份战果,就是放到大唐,也是属于璀璨的将星。

“大德……”

刘继隆对悟真作揖,同时也打量起了他。

悟真留着短须,年纪四旬左右,模样清秀却不瘦弱。

如果刘继隆记得不错,悟真将在往后半个世纪里主持着归义军的外交、僧统等事宜。

他这一生经历了吐蕃治下,张议潮、张淮深、张怀鼎、李明振、张承奉等人统治,堪称归义军内部活化石。

当然,刘继隆之所以记得他,主要还是因为他留下的作品较多,博物馆的《敦煌遗书》中也提及过他的生平。

只是他具体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刘继隆却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他应该是在白衣天子张承奉时期去世的。

在他回忆的时候,张淮深也为悟真介绍了其余人。

眼看介绍结束,张淮深迎着悟真等人前往了衙门,而衙门内已经摆上了十余桌酒席。

八十余名将领先后入座,而悟真却诧异看着眼前的圆桌:“这些桌椅倒是新奇。”

“呵呵,都是刘折冲弄出来的,还有等会的炒菜也是刘折冲弄出来的,大德可以好好尝尝。”

闻言,悟真也不免期待起了能让张淮深赞誉的炒菜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不多时,一道道菜肴上桌,有肉有菜。

虽说自梁武帝开始,许多僧人连三净肉都不能吃了,但吐蕃治下的僧人却还是能吃肉的。

悟真没有忌讳,而是动筷吃了几块炒肉,脸上不免浮现笑意:“确实要比一般的菜肴好吃。”

“那您多吃些。”张淮深笑着示意,随后与悟真一边吃一边聊。

二人的话题主要是大唐的情况,其余人也纷纷侧耳聆听,期望听到关于繁华长安,盛世大唐的景象。

“大德,长安是不是繁华无比?”

“圣人长什么样啊?”

“对了大德,关中的百姓和我们这里有什么区别吗?”

“废话!肯定有区别啊!”

“对!圣人脚下的百姓肯定过得比我们滋润多了。”

“大德您快说您快说……”

张昶、马成、李骥等人七嘴八舌的追问着,张淮深与李仪中、索勋也侧目期待。

在场众人,除了悟真和他麾下那十余人,便只有刘继隆沉默着喝酒,其余人目光中流露着好奇与激动。

他们渴望从悟真口中听到当初高进达所介绍的关中与长安,渴望圣明的君王等待他们回去报效。

面对他们的渴望,悟真缓缓将手中茶水放在桌上,抬头与众人对视,眼神淡漠。

“我此行所见的,是跋扈的武人,欺压百姓的兵卒,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卖妻儿子女的穷苦百姓,淡漠无闻的上位至尊……”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我未来无敌? 让你入赘76号,你都升主任了? 归义非唐 亮剑:从晋西北打到上甘岭 我成了女魔头的心魔 低等雌性爆红全星际 从俯卧撑开始肝经验 山河等你归 红龙之下 卸任后还能留在我身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