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庆十一年,六月中旬,唐军终于开始行动了。一队队兵马纷纷出城,就要出城的裴行俭得到了一个消息,他忙去大营禀报梁建方,“大将军,大食人去攻打东天竺了。”
梁建方将甲胄收紧,一边穿戴着头盔一边道:“形势如何?”
跟随裴行俭而来的慕容顺,行礼道:“大将军,大食派十余万大军攻打东天竺。”
梁建方压低嗓音道:“他们攻打天竺人做什么?”
慕容顺又道:“为了粮食,他们既要天竺的粮食,也要截断天竺运送给我们的粮食。”
裴行俭附和道:“大食一旦得到了粮食他们就高枕无忧了。”
梁建方脸色黑了下来,沉声道:“好算计。”
裴行俭朗声道:“末将请命前去截击!”
言至此处,薛仁贵也走入大营中,行礼道:“大将军,正是削弱大食兵力的好时机,末将请命,前去协助王玄策。”
梁建方坐下来,闭着眼几次深呼吸,言道:“老夫本想早点结束战事,让将士们早点回家,不想横生枝节。”
裴行俭道:“大将军,有些敌人不将他们扫灭,他们只会觉得唐人好欺负。”
梁建方重新睁开眼,目光多了几分锐利,道:“老夫只能给你们三万兵马。”
慕容顺道:“大将军,外臣还有五万兵马。”
加起来也有八万兵马,倒是心中踏实了许多,裴行俭反问道:“你的大军何在?”
慕容顺不可能带着五万大军到处跑,他笑着道:“外臣的大军就在瓦罕走廊的尽头,当年玄奘也是从那里进入的天竺。”
薛仁贵接过梁建方递来的将令快步离开。
大营内,各路大军都在为再一次出征做准备,本来太子也想跟着去天竺,但被娄师德的劝谏拦住了。
於菟只好作罢,娄师德还带来父皇的旨意,等葱岭战事结束之后他就要回长安。
梁建方听闻这等消息心中的石头总算是落下了,太子在自己的大军中,他梁建方总感觉脑袋挂在了裤腰带上。
现在太子要走了,太子亲卫也要跟着离开,就不用再看到程处默那小子的臭脸,梁建方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
鼓声在大营中响起,三万大军已整军完备,因要千里奔袭,这支大军多是骑兵。
茹来杰道:“裴将军,薛将军我们又要一起打仗了。”
薛仁贵记得这个老人家,当年与大食人一战他与王玄策是一起的,道:“我记得你!”
茹来杰又道:“钦陵可还好?”
裴行俭道:“他带着兵马北上了。”
众人收拾了一番,大军不敢延误,整军一个时辰,便动身南下。
阿姆河上游,这里是安国的北面,一支唐军正在爬着一座山,葱岭地界的绝大多数山都是光秃秃的,靠近阿姆河远离了冰川之后,总算是能在这里看到一些低矮的绿植。
狄仁杰踩着坚硬的岩石爬上了一处山头,从这里就能看到远处的大片平原,平原的正中就是一座大城,这就是唐军接下来要攻打的安国。
裴炎与李治也跟了上来。
狄仁杰回头看了眼,问道:“纪王呢?”
李治摆手道:“他累坏了,在山下坐着休息,不用管他。”
狄仁杰又是向身后的山下看去,见到了纪王满头汗水,正在爬着,他身上穿着厚重的甲胄。
有时候为了应付长时间的行军,军中的老兵不会长时间穿着甲胄,更多时候只是穿着轻便的皮甲,就连兵器也不是带在身上的,而是随着辎重一起运送。
只有要对敌时,众人才会穿戴好装备冲锋陷阵。
纪王是个很惜命的人,他一直穿着甲胄,走路时哐当作响。
等他吃力地爬上山头,还扶正了自己的头盔,乱糟糟的脸上带着汗水,抱怨道:“这汗真是越擦越多。”
随后,李慎也看向远处的景色,低声道:“那些人是安国的胡人?”
狄仁杰摇头道:“不是,他们不是胡人。”
裴炎也低声道:“他们是大食人。”
李慎疑惑道:“不对呀,没听说安国已落入大食之手。”
李治道:“总归是要攻打的,不管是什么人。”
再仔细一看,有几队大食人正在一处下坡集结,裴炎盘算着时辰,连忙道:“不好!他们是在设伏兵。”
狄仁杰道:“敢埋伏我们的大军,我们先将他们的伏兵拔了!”
裴炎点头道:“好!”
四人筹谋了一番,等着天色入夜。
这支五百人的唐军是提前来蹲守,就是为了接应后方正在赶来的大军。
平时,葱岭的月光很明亮,今夜阴云密布,干燥了许久的葱岭就要下雨了。
夜色中,在通往安国要道的一处低坡。
此刻,这里哀嚎声四起。
还有大食人想要爬上坡,手中提着马刀的大食人回头看去,还心有余悸,但他再一看,眼前不知何时,眼前突然横着一杆冒着寒光的马槊。
马槊是唐军特有的兵器,大食人早有听闻。
裴炎面无表情地提着马槊,往前一桶刺入这个大食人下腹,而后随着战马往前冲,他握着马槊的尾部又将其收回,带着一片血,冲向了下一个敌人。
大雨随风而下,硕大的水珠砸在脸上竟还有些生疼,这是躺在地上那奄奄一息的大食人的感受,临死前的他就这么仰头望着夜空,他从未觉得雨水落在身上这么疼,直到雨水落在眼中,口中,冰凉的雨水从脖子流向咽喉,直到视野都看不清了,感觉也消失了。
这里的杀戮持续了半刻时辰,李慎数了一番,确认了人数,这支伏兵的人数并不多,只有百余人,可他们准备的火油倒是不少。
李治策马赶来,到了近前又道:“斥候来报,大军据此还有六十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