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军兵分两路,一路将从渤海而出,从水路登陆到高句丽。
一路从幽州而出,穿过原东突厥的领土,直接正面攻打高句丽。
突厥是高句丽的邻国,双方关系不错,因为突厥是高句丽的天然屏障。
当初杨广征讨高句丽失败,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突厥的身上。
不过东突厥现在已经被李承道给灭掉,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
当初东突厥若是朝高句丽求助,以李承道的兵马不一定真能覆灭东突厥。
但是颉利可汗过于自信,导致最后连求助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被李承道在狼居胥山一举覆灭。
只能说是东突厥气数已尽,该他们灭亡。
在大军出征后,李承道亦开始着手处理国内的一应事务,最先要处理的就是对农商的改革。
倡导农商并举、提高商人地位并打造农业保护机制,这些策略在推行过程中是有不小阻力的。
重农抑商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蒂固,现在突然想要改变,可想而知会受到多大阻力。
但是商人对于这一政策却是无条件支持,因为商人群体做梦都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要知道商人自从出现以来就被各阶层鄙视,古代是农业社会,从秦朝开始各个王朝,无不强调以农为本,这其中确有传统和关于百姓温饱甚至王朝稳定的考虑。
但更重要的是统治的方便性和赋税!
封建王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税、赋、役三重的责任,帝王通过大小官吏收取全国土地的地租为税,收取人头税为赋支派民众出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河、建陵甚至戍边)为役。
而无论这其中哪一项都有先决条件,即人员的相对驻地的固定性和民众的顺良。
人员固定,税赋方便收取,劳役便于支派,所以有户籍制、保甲制等等,限制人员流动。
特别是在盛世,人口急剧增长人头税成为很重要的国家收入组成,就更强调人员的相对稳定,但商人的特性是随利而走,当然不会受到欢迎。
民众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其劳动的特质决定了,他们相对的稳定性和极强的灾难承受力(品行温良)。
相反商人的逐利本性和冒险精神是难以为人长期盘剥的!故被统治集团长期打压,地位低下。
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下,商人就被各阶层鄙视,你再有钱你还是个暴发户,若不是看在商人有利用价值,根本不会有人去和这个群体进行交流。
所以有些商人宁愿子嗣不继承自己偌大的家业、宁愿花费无数钱财,也要让自己而后代入仕。
为了让儿孙当官而散尽家财的商人,比比皆是。
所以李承道现在宣布推行商贸、提高商人的地位,简直令无数商人们欣喜若狂!
至于比以往提高了近一倍有余的商业赋税,则直接被他们给无视了。
钱算的了什么?咱们缺钱吗?开放贸易后还差钱吗?钱能买来地位吗?
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那就不叫事儿!
因此政策一开始推行,就受到了无数商人的热烈簇拥,并且各地大商人开始利用各种手段人脉推行政策的施行速度,甚至自发向朝廷进行捐款!
单单是捐款一项,朝廷就总共收获了百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