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屋 > 玄幻奇幻 > 大明求生记 > 第三百九十七章 奉天承运皇帝(下)

第三百九十七章 奉天承运皇帝(下)(1 / 1)

这一次皇上出动宫廷缇骑,大封平安伯,光是宣旨太监就来了三位。平安伯府一看这架势也不敢怠慢,全府上下二百多人,全体出动,把京城来的宣旨太监以及一众随从仪仗,加上一路而来的地方官,有太原府尹、汾州府通判、吕梁知府、提刑按察使司、宣抚司佥事。延绥镇署都督府府尹、各州布政司随员、绥德延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按察佥事、绥德通判,榆林卫经历知事、照磨等一大众地方官员,跟随着朝廷宣旨而来。第一份圣旨当然是给章子俊的,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平安伯章子俊

收复大明六百多里失地,同时在边境屯田、种粮、开矿,营造大明第一条“榆绥铁路、榆木铁路”,丰功至伟,故尔赐平安伯奉天翊运推诚,加封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是明朝太子三少,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的德行教育,为东宫辅臣,但这些辅臣多以德高望重的大臣来当(因为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大臣兼顾东宫职务: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久至,这太子三少演变成了一种职务,官职还不低,就说太子太傅属从一品,能评上“东宫三师”荣誉头衔的自然也都是级别很高的大佬,也就是说,给一些大臣“东宫三师”的荣誉头衔嘛,可以这么理解:你这人学问太好了,功劳太大的,皇帝太信任你了,都信任到能放心地把培养储君的任务交给你了。但是呢?考虑到你还有军国大事要处理,所以教导太子的任务嘛不需要你完成。

所以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很奇怪的情况,有的皇帝没有孩子,也封大臣为“太子太傅”;还有的皇帝还是小孩的时候,一些大臣就被封为“太子少保”…既然是荣誉头衔,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退休或去世后给他们追授这个职位自然也很合适。

第二份加封圣旨是给章子俊家人的,奉天诰命皇帝,制曰:平安伯妻姚氏为一等国夫人,其儿章宝加封都指挥使、二公子章耀,三公子章顺,六公子章亮、九公子章鹤加封百户。

看到没有,给章子俊的圣旨是敕曰,还加封了一个奉天翊运推诚,这个就是给功臣的封号,凡以功封公、侯、伯爵者,皆可得封。给铁券,岁禄以功为差,荫其子孙。也就是说,以前这个半吊子的平安伯,总算有了丹书铁券,可以传给子孙了。

给其妻儿的是制曰,还是奉天诰命。就是说,这些封赏都是精神上的奖励,是皇帝任命当朝官员,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没什么鸟用,唯一能有用的能提高家庭门楣及个人地位。可是能获得这种“荣誉证书”的家庭地位都不低,获得一个诰命也就没什么重要的,最多在几十年后,在自己的坟头碑上写上什么什么诰命而已。

接下去就是诏曰:是诏告天下时用的,凡是有重大政事需布告天下臣民时,自太祖朱元璋之后,开始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时,都以“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用于宣示百官,不下达于普通的百姓。还有一个是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切不可自满。

先不管皇上怎么个曰来曰去,章子俊本人及其妻儿,朝廷给出的封赏都是一种荣誉头衔,并没有其它惊喜。可是一路上跟着前来祝贺的各路地方官员不下几百人,其中的奥秘不是平安伯能封多大的官,而是朝廷没有把平安伯列入“恐怖主义名单”及反贼中去,还得到了嘉奖。在这西北之地,要想自己过的好,就得紧跟着平安伯啊,人家虽然没有实职,可是地位高啊,产业大,钱财巨,势力雄,不得不听从和跟随啊,无奈啊,距京城皇上太遥远,可是离平安伯却很近。

平安伯在榆林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年来可以说把整个延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了吃、住、行的方式。

特别是在住的方面,以前整个延绥地区没有多少正儿八经的房舍,大多数全是地窝子以及各种窑洞,自平安伯的到来后,兴起了办砖窑的烧砖瓦,加上新式窑炉,烧砖变的很是省力省时,从制砖坯到烧制出窑多是流水线“一条龙”,连运送砖坯都是轨道小车滑轮,还有这里的大片的黄土很适合烧砖,特别是无定河南岸的龙镇、窑村这一边的黄土富含高岭土和蒙脱石水云母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及氧化钙、氧化镁等,这些成分很适合生产水泥、烧制粘土砖等建筑材料。

为什么叫新式轮窑,原本出现在民国时期的红砖烧法,提前几百年到来,烧砖就不用窑了,而是露天烧制,不泼水,就成氧化的红砖。免窑的烧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燃烧用的不是木柴,而是黑色的煤碳,从窑炉的顶部小孔中慢慢添加。这跟以往的窑炉都不一样,烧制后也不用水冷却,而是自然冷却,所以出来的砖是红色的红砖。

在制坯方面,也制作了许多手摇制坯机器,压滚轮传动,用钢丝切割,反看古代制坯,都是木框加上脚踏成型,再脱坯,一次一块,很是繁琐,产量不高。烧砖时,在窑里烧,高温用水塑形成砖,为青色。烧砖的数量也是根据窑的大小而定,费时费力,成本很大。章子俊用这些红砖,虽然粗糙了点,质量上也不是很好,主打的就是成本轻,能大量生产出来,总比土坯强上百倍,加上水泥灰浆建造了大批的工厂的厂房,兵营的营房,商业街上的店铺住宅等。

在吃的方面,当前的整个延绥地区,很少闹饥荒有人会饿死了,这种改变在这二十年间不知不觉中完成,起先大部人都没有注意到,可是如今回头一看,才知道原来平安伯为此做了许多。

弘治六年开始,朝廷停止了对延绥地区的输粮,反而从榆林地区反输给朝廷边粮,对此户部主事冀倚、江西按察使王霁、南京户部尚书潘荣等联名上书,推广榆林边卫的屯粮,用于内境,大力鼓动民间种植“高产粮”,取消各种养殖税。

后然得到了内阁大学士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上疏说:今承平日久,好象无事但其实工役繁兴,饥荒遍布,科敛百出,士马罢敝,百姓困穷,将来之患,灼然可忧!皇上高居九重,众言官皆怕有罪而沉默,我等如果还不上言,还有谁会上言呢?粮是国之根本,大力推广杂粮种植,放开民间各行养殖,大免之各项杂税。

到了弘治八年后,这项复制延绥经验引入内地,采用平安伯的方法进行土地改革的方法不了了之。因为在个人用地面积不能超过百亩,皇亲国戚也不例外。这样的法令就是一个“马蜂窝”。除非朝廷也能进行全国的土地改革,可是为什么在延绥边关可行,却很难在湖广苏杭推行呢?因为在榆林外有大片的荒地及无主土地,在整个河套地区,是土地在等着人去开垦种植,反过来在内地,可开垦的荒地不多,大部已经全是有主之地,粮食产出已成定量,有钱有势人家,只能兼并别人的土地来提高自个的收入。加上各地分封的多如牛毛的皇亲占地,这要是改革下去,朝局就不稳了。

当前就数整个榆林地区的交通最为发达,除了榆绥、榆木两条小火车铁路外,还有能行车马三丈宽,水泥大马路驶道,从榆林直通绥德。榆溪河加上无定河的水道,把榆林、鱼河堡、平安镇、镇川、米脂、绥德连在一起。重要是大批量的河船运送着大量的矿石,有煤石、铁矿石、各种石料,最多的就是大量的盐矿,这种盐矿石可提炼作食用盐外、还能做出食物防腐剂,也是制碱、盐酸和氯气的原料。

最后一纸圣旨是针对平安伯府在外的三处书院,获得朝廷的庇佑,就是说获得了朝廷正式教书的文书,纳入到了国家正式院校的范畴中,要知道此时的各地书院都是私创的,跟官府的社学不是一回事,天顺、成化时期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

而这一次朝廷却对章子俊创办的平安镇科技学堂,山西汾州府石楼书院,山东郓城商贸城书院得已认可,纳入地方县学教学范畴,有县学教官管理。

章子俊接旨后只是微微一笑,知道是内阁中的几位大佬用来剥夺这三处学校的教育权,因为当前大批的年轻文人因为科举无望,都投奔到了这三处学院进修,毕业后出来就会获得“高薪”工作,虽然不是进入朝廷体制内做官什么的,却是能在某一地,某一个部门内“做官”,其职位不小在某一地做官。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

最新小说: 无情道被迫沾花惹草 小兵活下去 嫁给白切黑仙尊男主后 最后的斩鬼人 毒霸天下 国子监留级生 表妹妄求 界外战区,请求火力支援! 未命名无事录 我一精神病,被挑中参加规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