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屋 > 玄幻奇幻 > 大明求生记 > 第九十三章 大生产

第九十三章 大生产(1 / 1)

章子俊建了几个工坊,一个木匠工坊,在河滩地边上一个砖瓦土窑,旁边还有一个陶罐土窑作坊,在村内府邸边上还有一个酿造作坊,一个豆腐作坊,一个打铁作坊,一个榨油作坊,还有一个编织作坊,这些全是在这些依附过来的人中会做的,比如:傅传宝家做豆腐已经三代了,陈老六家的酿造有一些规模,可以酿造酱油、豆豉、米醋,邬柏林家以前就是做陶窑的,吴树林家就是做榨油的,而楚老铁家也是三代的打铁手艺,这些技术不成问题,全是家传手艺,在章子俊的观察下,还能改进许多制作工艺,主要是前期投入,好在人多力量大,主要是这么多人的粮食,几乎把所有的银钱全花在粮食和买石炭上,就是煤,因为烧砖瓦需要大量的煤,用煤烧出来的砖瓦是暗红色,而不是青砖,原因是章子俊没那么多银钱,红砖烧制要简便,而青砖要比红砖多一道工序,不是自然冷却而是淋水快速冷却,这样做的好处是青砖的密度比红砖更加细密,两砖相碰可发出金属声,当然硬度会更大,章子俊习惯了穿越前时代的红砖,认为用这种红砖足可以建房,不用淋水得到青砖,这样可以省下许多劳力,还改进了制作砖坯的工序,古代人制作砖坯用一个木框,把泥土往木框里面填实后上面散上一层草木灰后脱去木框制成土坯砖,这样一块一块地摊铺在地上凉干。而章子俊把这些工艺改成了一个三人组的流水线,一个人把搅拌好的粘土堆放进木框里,另一个人就把木框连带粘土推进一个转棍中,手摇转柄把木框里的粘土压实,接下去一个人就脱模出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制作砖坯的速度。

如果有铁丝作切割的话还要快,可是古代太缺乏生产资料,只能利用现有的工艺,稍作改进了。

做陶罐就需要传动的动力,章子俊就在河滩边上造了一架小水车,做这种水碓明朝木匠技术精湛,木工活,泥瓦匠几乎大部分人会做,从这里也能看出全是生活逼出来的,区分在于做出来的东西好不好用,技术的细腻度而论。

一个小小方圆一公里左右的地面上,就是一个生态园,一船一船的石炭运到岸边,把砖窑里面烧制出来的碎砖瓦砾煤渣,这些可以铺路,把泥泞的土路慢慢变成煤渣路面,烧制出来的砖瓦把简单搭建起来的草棚改建成砖瓦房,路面边上排水沟变成用红砖砌成的暗沟,上面盖上石板,这样做居住质量就提高了不少,这些全部需要时间去做。

河边有着大片大片的芦苇,这些芦苇就成了编织作坊的材料,除了编织一些日常用的篮子外,大部全编成了芦苇席,这种芦苇席可以建房顶用,也可以用作棚子用,用处很大。

在这里章子俊就碰到了一个问题,此时明朝百姓建房喜欢用土坯,或者是坑土建墙,不喜用砖,砖头一般用在造墓上,这就是一个很怪的认知。

不是说这些百姓不想用砖建房,而是成本太高,久而久之,就成了用土坯建房的传统,现在改用砖了还不适应了,先用木架子撑起房屋的框架,再从木柱子间用土坯做隔断,所以说土坯墙不承重,只是起到一个遮断的作用。

而章子俊带来的建房工艺是“人字梁”,把梁架在用红砖砌成的四方砖柱上,人字梁之间用圆木横向连接,这样的好处可以快速地建造一长排的房屋,相互间的房顶连在一起,每家每户中间用红砖隔断,可大大节省木料,节省建房时间,就像是在那个时代建的人民公社大会堂一样,只不过现在用作住房,每间房的高度也能保证在三米以上,反看此时成化间百姓住房,大多全是草屋,而且房屋很矮,高度一般在二米左右,进屋内的门要低头才行,碰到个子高一点的就得弯腰。

这种新房的模式很适合这种人民公社形式的居所,每一户人家分别有三间房及六间房二种模式,按人口分配,所以每一排房的长度一排就是三十间以上,每间房一丈五,有了长度,看上去整齐划一,非常整洁。房前有一个五米进深的院子,屋后有三丈进深的空地,房后边上还有一小间厕所,说是厕所,其实就是一个粪池子,用暗沟连通土墙外化粪池子,上有青石板盖子。每户人家中都有一个火炕,天气冷的话,可在前院烧火做饭,连通火坑。

为什么前后的院子这样大是有原因的,在古代是堆放杂物,草料和圈养一些牲口用的,耕地需要牛,运输需要驴马,而这些等以后入住的人家自己需要去弄。

看上去似乎成本很大,其实章子俊除了每天供这些人的吃食外,最大的成本就是买煤和木材,别的没有什么成本,而这二种材料全不值钱,只需要用人去运来,在章子俊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不管是修路,挖沟渠,播种作物,建造房舍,挖土烧砖,全部一哄而上,做了人员分工,章子俊看到这场面,就差插上红旗了,再在地头组织几个人来个快板书什么的,这样的场景真的很眼熟。

可是在目前,这样的鼓劲不需要,因为封建社会在人的管理上,突出的就是等级观念,既然你想要在伯爵府里面混,就得出力干活,如果哪家哪户想要偷懒混日子,章二宝首先会告诉大哥刑凯,让刑凯去解决这户人家的事,要不然就是直接开除出府邸,去外面做流民。

每一户人家头上等于是悬了一把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约束,为了能往后过上好日子,都在拼命地做事,不过难免会有几户人家吃不起苦而被开除出去的。对这几户人家,章子俊也想明白了,在自己发展积累的关键时刻,不能做“天使”,每当被驱逐的人家拖儿带女,哭哭啼啼的,心中很不是知味,最后还是下决心不去想太多,因为有了这些好吃懒做的人在,让别的人家也一样的话怎么办?自己不是开慈善院的。

其实在古代只要手中有“人力”,就会办很多事,章子俊只是把这些人力利用起来,就如夏荆,此人读过书,曾参加县试二次而不得,家里穷最也不能继续读书了,不得不回家做事,像这样的人,读过书的在里面不多,章子俊利用起来让他去开办一个学堂。还有几位以前做过买卖的,有账房,有会算的,就去做砖瓦窑上的账房,运煤运石,运木材的统计。

这些人是章子俊指派的,等级就会比较高,慢慢成了某一方的主事,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奖励,不过能得到东家的许可,就等于是看重自己,手中有了权力,反过来等级比别人高出一头。

刑凯的一千三百禁军,除了必要的一百人维持日常秩序外,剩下的全被用在修筑运河边上的码头,修筑道路,水渠,建造一个低矮的土围子,长度是三百丈见方这样一个小城池。这些人不用章子俊去管理,只要把要做的活儿划分好,把需要的石材备好,交给刑凯就可以了,这些体力活最适合让这些人去做,反正军粮有上面供应,要是有人举报的话,大不了退回就成,反正目前朝廷也管不了这些事,利用军户做私活太普遍。

现在整个伯爵府赐地上,方圆一公里左右,二十顷地面,每天三千人左右在营造,人力不值钱啊,就为了能有一口吃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饥荒年。

章子俊来到明朝,已经搬了三次家,每一次搬家实力增长一分,好比是在打游戏,不断在踩坑,不断在升级中,最初借住在李福宽家中,接着搬到李贤别院,随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西院,最后将搬进这个有二十顷地,一公里方圆的府邸,不管怎么样,章子俊将在这里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目前,章子俊种植了二百亩的玉米,二百亩的土豆,四百亩的小麦,高粱,大豆。在一些边角、河滩地上全部种植了红薯,南瓜,各种蔬菜,加起来也有二百多亩,现在是开春,天还有点冷,其它在房屋周围种了些葱姜蒜瓜果之类。如果没有发生天灾的话,六个月后就能收成土豆跟红薯,到秋天后就能收玉米、小麦、大豆。

等以后,渡过了这一阵,粮食能自给自足后,章子俊就把这些田地租给那些做佃户的人家,关于玉米、土豆、红薯这三种“高产粮”户部来催过几次要粮种,章子俊开口就是要这些粮种可以,不过要等到自家田地里面收成后,目前是在培育这些粮种,还要朝廷拿出稻米换取这些粮种,要不然自己吃什么。为了这事,户部主事黄琛上奏给了内阁,是啊,总不能朝廷白拿一个臣子的粮食吧,可朝廷目前没有粮食,天灾饥荒之年,粮食本来就日不敷出,就想出了一个《申明铨选考课禁约》,一,旧制在外衙门大小官三年、六年考满赴部考核,九年通考以定升黜。近来多有畏避者,或假以差占,或就彼纳米,以致考课之法废弛。自今除边方军马钱粮紧急官员考满申请外,其余务依例三考给由,虽有专责差占及奉例纳米者,三年六年之间亦须有一次赴部考核,托故者究问,规避者黜降。

二,旧制选授在外官随即领凭赴任,近年选后多潜住京城,一两月不辞朝出城,或揭借财物置办衣装,娶妻买妾,又有假道回家三五月者。自今选后限五日赴科画字领凭,除有敕人员并京官赴外任者。俱不得过一月,其余若延过半月之上不辞朝出城者,经鸿胪寺及各城门查出,送法司问罪,复入城潜住者改降别用,过一年之上者革职为民。

三,旧例各处土官袭替该都布按三司堂上官,体勘会奏,近年各委官不行亲诣转委属官,取勘迁延。自今各司原委堂上官务照例亲诣所在,勘实具结本司缴奏,不得转委属司,违者治罪。

四,各处巡抚巡按官遇有司府州县等官告称老疾不堪任事者,依例就地放免,吏部无从查考。自今务要奏上以凭查考。

反正就是把一些闲散官员及随扈人员尽可能离京去,减轻京城粮食负担。

最新小说: 无情道被迫沾花惹草 小兵活下去 嫁给白切黑仙尊男主后 最后的斩鬼人 毒霸天下 国子监留级生 表妹妄求 界外战区,请求火力支援! 未命名无事录 我一精神病,被挑中参加规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