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展拳脚的机会,甚至还失去了自由。在京城里呆着,时时刻刻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他能做什么。除了缩手缩脚的过闲散王爷的日子,他什么也不能做。对于晋王纪文楷来说,这不啻于是一种折磨。
大行皇帝尸骨未寒,新皇帝登基以后第二日就下了这样一道旨意,任都看得出来,新皇帝怕是不太愿意晋王纪文楷尽快就藩。
☆、65|4.02
按理说,众人应该对皇帝间接违反先帝遗诏的这道旨意予以过问的。比如说太皇太后和两位皇太后就可以问一下,比如说外朝的阁臣们也可以上折子提一提,还有御史们更应该上折子抨击皇帝的这道旨意。
可是不知道为何,宫中外朝都是一片平静,没有人过问和提起这事情。大概是因为皇帝紧接着又下了道旨意,说钦天监择了吉日,吉日就在九月初五,要将大行皇帝的梓宫从乾清宫移往名为寿皇殿的殡宫,而这殡宫在外城帝陵山下。
大行皇帝出殡,这可是头等大事,宫内外朝要准备的事情太多,众人即刻又忙碌起来,哪顾得上对新皇帝的昨日的要给两位王爷在京城修建新王府的旨意表示关注。
很快到了九月初五,新皇帝将大行皇帝的梓宫送到了东华门,便由另外一条道乘舆赶往殡宫寿皇殿等候。
大行皇帝梓宫出殡,送殡人员众多,光是抬杠的夫役就分成若干班次,达到数千人。除了首版和末班是鸾仪卫的人,中间都是征调的京城民夫。数百里的送殡路程,恭送人员十分辛苦。而且由于恭送人员身份的不同,要修不同的道路,称为御路。凡御路所经,无论什么建筑都要拆除,黄土铺垫,以备应用。梓宫所走线路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在梓宫启行后,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等到灵驾走远,随后而行。
灵驾所过御路,两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行三跪九叩大礼。灵驾到帝陵山下,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安奉时间长短不一,多者数年,少者仅几天。
大行皇帝之前有遗诏,说在二十七日后就要入葬地宫。可是等到他的梓宫到达大夏朝历代帝王安葬的玉皇山帝陵所在的寿皇殿殡宫,在皇帝等人行祭奠礼后,司礼监的太监却宣布了钦天监择的一个皇帝入葬地宫的日子,竟然是在建宁二年的三月初六,整整要在殡宫停放一年半之久。
这这期间,皇帝要按规定及时而准确地前往行礼。陈设纷繁,仪式复杂,前后计有:初祭礼、绎祭礼、初满月礼、大祭礼、清明礼、殷奠礼、百日礼、岁暮礼……,最重要的是上册谥、册宝礼,这一礼节在皇宫中举行,皇帝亲自阅视,行礼,然后,将其奉安于黄亭之内,抬往殡宫,按左册右宝的位置供奉于观德殿内,届时、其绢册、绢宝要焚化掉。
大行皇帝的梓宫在殡宫停放这么长的时间,算起来也算是大夏立国以来已经崩了的皇帝里面最长的。前面的几位皇帝有几天,几月,甚至一年的。唯有这一位时间最长,达到了一年半。
可是这是钦天监择的日子,谁也不好说什么。况且大行皇帝的梓宫停放于殡宫,皇帝还要不辞辛劳,频繁地在规定的日子前去行祭礼,说起来也是有孝道的皇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一下,韦瑜实在是要对这位新皇帝竖起大拇指了。看来他早就算计好了一切。不是大行皇帝有遗诏要在他的梓宫入帝陵后三日内,晋王纪文楷去藩地就藩么。好吧,现在钦天监可是择了日子,一年半后大行皇帝的梓宫才入地宫安葬。那么按照大行皇帝的遗诏,新皇帝前面的旨意就没有丝毫问题,还好得不得了。